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面臨8大痛 房市疲軟消費不振外資撤離

發表於 2024-03-03 17:03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中央社台北3日電)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經濟正面臨房市疲軟、消費不振、通貨緊縮、債務高漲、勞動人口下降、外資撤離、貿易壁壘、經濟趨緩等8大「痛點」,且舊經濟模式正在崩潰。

根據報導,中國這個全球第2大經濟體所陷入的困境,即有「房地產─增長引擎熄火」、「消費者信心─萎靡不振」、「消費者價格─通縮之國」、「債務─強弩之末」、「人口─勞動者數量減少」、「外國投資─撤離」、「貿易─壁壘提高」、「經濟增長─放緩」等8大痛點。

報導指出,房地產曾佔中國經濟年產值的約1/4,但這一長期榮景在2020年戛然而止。由於擔心債務膨脹,中國政府劃出「三道紅線」,限制建商獲得寬鬆信貸的管道。加上疫情期間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受到幹擾,房市雪上加霜,導致建案銷售、施工和投資急劇下滑,房地產這一帶動經濟成長的引擎遂告熄火。

而房市的低迷,加劇了中國消費者的悲觀情緒,他們對中國經濟的憧憬在疫情期間遭受重創,至今沒有恢復。過去中國人不惜背上沉重房貸買房,如今房市風雨飄搖,只好捂緊錢包,2023年消費遠低於疫情前水平。而企業面對疲軟的消費需求不願投資和招聘,這從極高的青年失業率中看得一清二楚。

中國消費和民營投資疲軟導致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小百科

通貨緊縮指整體物價水準呈現普遍性、持續性下滑現象,多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作為主要衡量指標。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定義,CPI年增率連續2季負成長,技術定義上符合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對總體經濟的衝擊在於預期物價走跌,可能導致消費者不消費、生產者不生產、採購經理人不採購等狀況,經濟活動無限期遞延,經濟成長因而停滯。

看更多
關閉
,與過去幾年困擾全球多數地區的通貨膨脹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消費者價格幾個月來一直持平或下降,通貨緊縮使家庭和企業更難償還債務,壓力進一步加重,成為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但中國官員不願意開足馬力刺激經濟,擔心房地產泡沫再次膨脹,加重本就龐大的債務負擔。

同時,中國整體債務已擴大到GDP的300%以上,遠高於美國的253%,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地方政府債務。向建商出售土地是地方財政重要來源,但現在已經枯竭,導致財政壓力與日俱增。而建商在中國債務中比重相當大,成為銀行業最大的兩個風險。面對經濟成長乏力、通貨緊縮和房市動盪,銀行的貸款損失可能增加,抑制銀行向經濟注入貸款,進一步為經濟成長造成壓力。

報導指出,人口是早就在醞釀之中的問題,如今開始困擾中國經濟。雖然中國勞動人口數量仍然龐大,但快速推進的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供應成長已基本耗盡。而出生人口減少,總體人口萎縮且趨於高齡化,意味著中國的勞動力和消費者規模將縮小。這些變化,將使中國未來更難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成長。

而隨著中國前景越來越黯淡,外資正在逃離。自1998年有可比數據開始,中國工商業每季都有外資流入。但這種局面在2023年第3季宣告結束,中國國際收支首次出現118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淨流出,外國公司不是清空離場,就是停止在中國的利潤再投資,而股債投資人也撤出中國金融市場。中國在外資心中的光環已經褪色,不再是追逐豐厚回報和大量商機的寶地。

為尋求新的成長途徑,中國政府大舉投資工廠和新興產業,尤其是綠色科技。但因國內需求不振,產品過剩嚴重,中國只有向海外尋找買家,試圖透過加倍發展製造業和出口振興中國經濟,最明顯的例子是汽車,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但這遭到強大阻力,尤其是美國和其他已開發國家正緊縮對中國產品的進口限制。

中國以往可透過增加政府支出,特別是基礎設施支出因應經濟挫折,但如今中國對鐵公路和機場的需求已基本滿足。另一個刺激經濟的辦法是向家庭提供更多補貼或減稅,但對高層來說,這種偏重消費的辦法「帶有西方政策的味道,屬於浪費」。

報導最後指出,隨著中國面臨的經濟挑戰越來越多,刺激經濟的選擇越來越少,未來幾年中國經濟成長,註定比現在還要疲軟得多。(編輯:邱國強/廖文綺/朱建陵)1130303

延伸閱讀

標題:華爾街日報:中國經濟面臨8大痛 房市疲軟消費不振外資撤離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0040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