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戰爭》作者:美晶片法目前成功讓人意外
發表於 2024-04-27 16:0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近期美國政府分別向英特爾(Intel)、台積電(2330)、三星(Samsung)與美光(Micron)發放數十億美元的補助。(歐新)
吳孟峰/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晶片戰爭》(Chip War)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撰文指出,隨著近期美國政府分別向英特爾(Intel)、台積電(2330)、三星(Samsung)與美光(Micron)發放數十億美元的補助後,《晶片與科學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共將提供給半導體廠商的390億美元(約新台幣1.2兆元)的補助經費已動支過半,也帶動出乎意料的投資榮景。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AI)計算顯示,晶片廠商與供應鏈夥伴已宣布,未來十年共將投資3270億美元。而美國的統計數字顯示,運算與電子設備工廠的廠房與設施投資暴增15倍,之前各界對《晶片與科學法案》的爭議,聚焦於進度遲緩與製造方面困難重重,龐大的投資額卻證明實情並非如此。
疫情期間晶片短缺證明,即使是低階晶片短缺,都可能造成數千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此美國政府推動晶片法,目的是鼓勵業者在美國設立新晶圓廠,從而對少數東亞供應商的依賴。
米勒指出,截至目前,幾乎所有先進晶片都是台灣製造,而美國晶片廠的投資增加,正在降低美國在這方面的脆弱性。三星、台積電、英特爾都正在美國建廠,英特爾將在美國廠製造最先進的晶片,台積電亞利桑那廠將比台灣廠晚兩年生產先進的2奈米晶片。
商務部長雷蒙多強調,到2030年,美國最先進晶片產量,可能從零達到全球總量的20%。雖然美國晶片消費量約佔全球25%,但這並不代表美國完全能自給自足。一旦東亞發生危機,手機與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將大受幹擾,但美國的晶片產量大致上能夠以因應重要設施之需,例如資料中心與電訊業。
但不同晶片之間當然不能完全相互替代,也不是每座晶圓廠都能輕鬆生產每種晶片,但至少美國在風險控管上,擁有更大的轉換空間。
文章表示,從疫情期間晶片短缺的經驗來看,並非只有先進晶片才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製造汽車、飛彈與醫療設備都需要大量的基礎晶片,晶片法促使這類晶片的供給增加。例如福特(Ford)、通用汽車(GM)都宣布和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達成重大的長期供應協議,格羅方德也獲得15億美元的政府補助。
MCU大廠Microchip也同樣獲得擴廠補助,德州儀器(TI)同樣因為政府的補助,而在德州與猶他州新建1系列生產基礎晶片的晶圓廠。若沒有晶片法,這些新投資即便是有,也少得可憐。
美國盟國的晶片生產,也助美國一臂之力。日本與歐洲正投資基礎晶片產能,Microchip與亞德諾(ADI)宣布,把部分產量從台積電台灣廠移至台積電日本廠,使美國更能堅韌因應來自中國的風險。
米勒表示,一些異議人士會擔心美國的獎勵措施,將引發補貼競賽,但這種現象早在晶片法之前就已出現。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2019年1項研究顯示,至少有兩家美國晶片業者從外國政府獲得的補助,要比來自美國的補貼更多。現在美、日、歐透過補貼廠商,正將這些投資吸引回鍋。
這些建廠的承諾都會落實嗎?許多廠商現在都已在進行。美國正在進行的晶圓廠營建工程,已使承包商全力尋找擁有特殊技術的勞工,台積電亞利桑那一廠計劃明年初量產晶片。不過如果晶片市場疲軟,一些新廠的進度可能延緩,但美國政府的補助,則是與晶圓廠上線的進度綁在一起。但如果這些新廠找不到客戶,納稅人仍可能承擔產能過剩的風險。
不過像OpenAI執行長奧特曼(Sam Altman)等科技業主管,更擔心的是人工智慧(AI)晶片缺貨,而非過剩。台積電強調,亞利桑那廠將與蘋果(Apple)、輝達(NVIDIA)、高通(Qualcomm)及超微(AMD)等4客戶合作,英特爾最近也宣布與微軟(Microsoft)達成AI處理品生產協議。
股市投資人對於這些新投資,能否獲得適當的財務報酬不免有些爭議,但決策官員是以晶片法作為因應地緣風險的保單來看,相信自己已開始領到股利。
標題:《晶片戰爭》作者:美晶片法目前成功讓人意外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1818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