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碳技術尚未成熟 李堅明籲企業善用碳權靈活減碳
發表於 2024-06-05 14:25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5日電)碳有價時代來臨,企業碳焦慮越滾越大,「台灣碳交易之父」、台北大學教授李堅明認為,碳權是重要避險工具,企業在等待負碳技術成熟之前,短期應靈活運用碳權進行減碳。
中央社今天舉行「邁向零碳永續新時代」系列論壇暨「碳交易的28堂課」新書發表會,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引言指出,淨零排放涉及管理問題,但目前負碳技術尚未成熟,若無法將碳全數抓取,便須進行抵減,所謂事後補償概念,透過碳權、碳交易達成碳中和。
他表示,企業正面臨轉型風險,包含國內外政府、供應鏈夥伴,以及消費者偏好改變,都在「盯你的排放量叫你負責」,顯見減碳已成必修課。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多研究他山之石,從中組合適合自身做法。
隨後,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加入與談,一同解碼碳交易機制。
談及碳交易重要觀念,簡又新指出,碳定價是一政策、非財政工具,透過經濟誘因,以減量為出發點,幫助企業節能減碳和轉型。
李堅明表示,碳交易基本內涵是「機會」,讓減碳有價值、效益,對減碳具激勵作用;同時也是讓企業能落實減碳承諾的工具,是非常重要避險工具,呼籲價格訊號盡快明確,才能協助企業因應未來淨零轉型龐大風險。
林子倫直言,碳有價化時代一定要國際合作,台灣佔全球碳排放量0.56%,現在已越過高峰向下,但放眼中國碳排佔比達30%、美國14%,應幫助較難轉型者,「就像每人減肥體質不一」,每國產業發展體質不同,國內產業也要懂得合作,才會事半功倍。
台灣企業已進入碳交易實戰操作階段,簡又新認為,企業應花時間了解政府政策、輔導補助項目,同時以碳盤查和減碳為第一優先,盡快完成基本功。他不諱言,台灣是全球重要供應鏈,又面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壓力,但減碳起步較慢,且相關人才極度缺乏,必須加強,否則公司出現錯誤決策恐產生巨大損失。
李堅明呼籲企業趕快到碳交所開帳戶,將自身開發及購買碳權當作資產;再者,內部減碳需花費巨大成本,建議一手減碳、第二手創造碳權資產。
他指出,減碳有3種組合,內部減碳、購買綠電、購買碳權抵換,企業短期應善用碳權靈活性,等待科技、負碳技術變成熟;他解釋,買碳權是用來抵減減量行動缺口,若減碳技術成熟,可多進行內部減碳,綠電普及則可多用綠電,碳權便宜就用碳權減碳。
田建中表示,碳交所去年已上架光電、風電等「減緩類」國際碳權,今年6月中將上架新一批自然碳匯,也是因應國內上市櫃公司、供應鏈需求,例如蘋果要求供應鏈購買碳權必須是「移除類」,但目前碳捕捉封存技術成本太高,主流為種樹等自然碳匯。(編輯:潘羿菁)1130605
-
2024/06/05 15:20
-
2024/06/05 15:17
-
2024/06/05 14:39
-
負碳技術尚未成熟 李堅明籲企業善用碳權靈活減碳2024/06/05 14:25
-
2024/06/05 14:12
-
2024/06/05 14:11
標題:負碳技術尚未成熟 李堅明籲企業善用碳權靈活減碳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3116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