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N經濟通》新能源概念?中國搶在南海落實

發表於 2024-06-25 08:0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中國打造海上浮動核電站,將牽動南海局勢,備受市場關注。(擷取自新華網)

中國在南海 放置20個海上浮動式核電站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近日,中、菲兩國在南海頻爆衝突,北京聲稱南海幾乎都是中國的。中國在南海的動作頻頻,除了在具有爭議海域島嶼,包括南沙和西沙群島,建置雷達系統及通訊和其他電子裝備,也將放置20個海上浮動式核電站,此舉引發了美國、越南、菲律賓等國不安。

據了解,因為這些偏僻島嶼上的軍事設施都需要龐大電力,為因應電力需求,中國規劃採以海上漂浮核電廠來應對,積極發展浮動核反應堆(Floating nuclear power plant, FNPP),在南海部署20座海上浮動核電站,屆時南海島礁將變為中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

中國軍事觀察家不諱言,「玲龍一號」讓中國在核反應爐小型化、模組化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

市場認為,中國在南海布建浮動核電站,目的十分政治化,主要為其軍事活動提供動力,以支援電子戰、空域監測、無人機戰等,將對區域安全將會構成嚴重威脅、挑戰周邊聲索國主權,牽動南海局勢。市場也憂慮,如果敵國採取攻擊中國海上浮動核電站,此包括潛艦或無人機的襲擊等。放射性物質將會外洩至周遭海域,造成南海的海洋生物與生態環境嚴重浩劫。

俄羅斯在2007年所開發的「羅蒙諾索夫院士」,是俄羅斯第一座浮動的核能發電廠。(歐新社)

海上浮動式核電廠概念老美先提出  卻由俄國最先實踐

世界上首座海上浮動核電站,是俄羅斯在2007年所開發的「羅蒙諾索夫院士」(Akademik Lomonosov),這是一艘無自體動力的海上載具,主要裝載核燃料之後,再拖到俄羅斯東北的北極港佩韋斯,目的是為俄羅斯極北和遠東的偏遠地區發電,可供10萬人口的鄉鎮使用。

當時,俄羅斯國營核能公司Rosatom的這項浮動核電廠計畫,還遭到環保團體批評,並比喻為「浮動的車諾比核電廠」和「核子鐵達尼號」。

不過,海上浮動核電站概念,最早是美國所提出,但由俄羅斯先付諸實踐。據了解,美國在1963年時為缺電的巴拿馬運河區供電所研發,最初是在二戰期間搭載在輪船上,最後因運行費用過高及軍方因素中止而結束。

按照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定義,發電功率在30萬瓩(KW)以下就被視之為小型反應爐。中國小型核反應堆「玲龍一號」功率只有12.5萬瓩,優點是佔地面積小、安全性高、建造週期短、部署靈活,被視作核能領域的移動行動電源,因此被外界稱為「核能充電寶」。

據報導,「玲龍一號」的主控室已在5月下旬正式啟動,這意味著該系統設備已進入安裝高峰期,預計2026年完成建成,未來每年的發電量可達10億度,滿足海南52.6萬戶家庭用電需求。

丹麥新創公司建漂浮式核電廠,以創新作法將海上核災風險能降到最低。(擷取Seaborg官網)

海上浮動式核電站 歐、美各國競相加入研究

由於海上浮動式核電站具有可觀的經濟效益,不但可滿足海上鑽井平台、海島開發、偏遠地區等供熱、供水的能源需求,另外還有海水淡化、核能製冷等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吸引多國競相投入發展。

目前中國的海上浮動核電站有兩條技術路線,分別是中核集團ACP100S堆型和中廣核集團ACPR50S堆型。此外,包括法國、南韓和丹麥等國家,對於海上浮動核電站展現濃厚興趣。其中,法國研製的下沉式海上浮動核電站Flexblue是一款下潛式、柱狀、全模塊化和可運輸的浮動核電站,不受海嘯,地震和惡劣天氣的影響,即使失去了外部電源也能有效工作。

南韓開發的GBS式浮動核電站,則是採用混凝土重力基礎結構,並採用模塊化設計,運行後具備每天4萬噸的海水除鹽能力。另外,丹麥新創公司Seaborg也設計了可在海上漂浮的核電廠,其核反應爐尺寸大小與一般貨櫃差不多,發電容量為20萬瓩,可大規模製造並迅速裝在船隻上。

Seaborg計畫,將裝載多個小型核反應爐的船艦,以供給發展中國家提供能源。

據了解,丹麥新創公司與三星重工合作開發CMSR浮動式核電站,這是核分裂反應爐的一種,屬於第四代反應爐,可利用核裂變能高效發電(nuclear fussion energy)而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該反應爐的設計,也成為美、英、法等國家的開發項目。

浮動核電站具獨特脆弱性的核安風險,被稱為「浮動的車諾比核電廠」。(路透)

具獨特脆弱性的核安風險  被稱「浮動的車諾比核電廠」

一直以來,建置在地上的核能風險爭議不斷,那把核電廠搬到海上是否比較安全。對此,許多核工業專家看好浮動核反應堆或小型模塊化反應堆等新技術,認為這項技術可能解決國際能源需求,同時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熱捕獲排放。只是,現階段技術仍存在巨大風險。

俄羅斯國營核能公司Rosatom聲稱,已經採取預防措施防範核災,表示天災也不會造成任何威脅。但「羅曼索諾夫院士號」,遭到環保團體批評,並比喻為「浮動的車諾比核電廠」和「核子鐵達尼號」。

中國認為,若是中國建置的海上浮動核電站遭遇非常危急的情況,可立即引入海水作為緊急冷卻劑,以防止爐心溶解並確保核反應爐的安全

但是部分科學家和環保人士認為,浮動核電廠具有獨特的「脆弱性」,一旦發生災難性事故,放射性污染物就會釋放到海裡。專家指出,地面上的核反應堆及其燃料,通常被保護在厚達五英尺的混凝土和鋼制安全殼結構內,而設計用於漂浮在海上的反應堆,不如陸上核反應站堅固,如果發生類似日本福島核電廠故障事件,熔融核燃料侵蝕安全殼,都將進入海洋。

丹麥Seaborg Technologies指出,所研發的新型核電廠與傳統不同,採用混合氟化鹽的核燃料,當溫度攀升到500 °C時會轉為液態,可以當作核燃料的冷卻劑,若暴露在空氣中,也不會像蒸氣一樣瞬間大量冒出,而是凝固成固態,安全性大幅提高。採用這種做法,不是為了避免事故,是為了在發生事故後,能降低對於人類及環境的危害。

標題:LTN經濟通》新能源概念?中國搶在南海落實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3754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