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么比特幣不是龐氏騙局?

發表於 2024-08-08 13:57 作者: 劉教鏈

編譯:劉教鏈

雖然今年已經是2024年,BTC的ETF已經登陸了美股市場和咱們的港股市場,但依然架不住還是有些後知後覺、認知水平不足的人,頭頭是道地大談比特幣是龐氏騙局的謬論。故此,教鏈把美國投資人Lyn Alden在2021.1.11寫的長文《爲什么比特幣不是龐氏騙局:逐條分析》編譯如下,與教鏈上面2021.6.8文章互爲一個補充,希望能夠有助於給各位初次接觸這個行業的讀者朋友們解惑。

文 | Lyn Alden. Why Bitcoin is Not a Ponzi Scheme: Point by Point. 2021.1.11

我所看到的針對比特幣的擔憂之一是,它是一個龐氏騙局(Ponzi scheme)。這種說法認爲,由於比特幣網絡持續依賴於新的購买者,最終,隨着新購买者的耗盡,比特幣的價格將會崩潰。

因此,本文通過對比比特幣和具有類似龐氏騙局特徵的系統,來認真審視這種擔憂,看看這種說法是否站得住腳。

簡而言之,無論從狹義還是廣義上講,比特幣都不符合龐氏騙局的定義。

龐氏騙局的定義

要开始討論比特幣是龐氏騙局這個話題,我們需要一個定義。

以下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龐氏騙局的定義[1]:

龐氏騙局是一種用新投資者的資金來支付現有投資者的投資詐騙。龐氏騙局的組織者通常承諾將你的錢投入其中,在幾乎沒有風險的情況下獲得高額回報。但在許多龐氏騙局中,騙子並不把錢投資出去。相反,他們用這些錢來支付早先投資的人,並可能爲自己保留一部分。

由於幾乎沒有合法收入,龐氏騙局需要源源不斷的新資金才能生存。當很難招募到新的投資者,或者當大量現有投資者套現時,這些騙局就會崩潰。

龐氏騙局是以查爾斯·龐茲(Charles Ponzi)的名字命名的,他在 20 世紀 20 年代通過郵票投機計劃欺騙了投資者。

他們進一步列出了需要注意的“紅燈”:

許多龐氏騙局都有共同的特徵。請留意這些警示信號:

高回報,低風險或無風險。 每種投資都有一定程度的風險,而收益較高的投資通常風險更大。對任何“有保證”的投資機會都要高度懷疑。

過於穩定的回報。 投資往往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漲跌。對於無論整體市場狀況如何都能定期產生正回報的投資,要持懷疑態度。

未注冊的投資。 龐氏騙局通常涉及未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或州監管機構注冊的投資。注冊非常重要,因爲它可以讓投資者了解公司的管理、產品、服務和財務信息。

無牌照賣家。 聯邦和各州的證券法要求投資專業人士和公司獲得許可或注冊。大多數龐氏騙局都涉及無照個人或未注冊公司。

隱祕、復雜的策略。 如果你不了解投資或無法獲得完整的投資信息,請避免投資。

書面工作問題。 账戶對账單錯誤可能是資金未按承諾進行投資的跡象。

取款困難。 如果你沒有收到付款或取現困難,就要懷疑了。龐氏騙局的發起人有時會試圖通過“提供更高的回報讓參與者留在原地”來阻止參與者套現。

我認爲這是一組很好的信息。我們可以看看比特幣有多少屬性(如果有的話)。---

[1] https://www.investor.gov/protect-your-investments/fraud/types-fraud/ponzi-scheme

比特幣的推出過程

在逐點比較比特幣與上述列表之前,我們可以先回顧一下比特幣是如何推出的。

2008 年 8 月,一個自稱中本聰的人創建了 Bitcoin.org。

兩個月後,即 2008 年 10 月,中本聰發布了比特幣白皮書。這份文件解釋了比特幣技術的工作原理,包括解決雙重花費問題的方法。從鏈接中可以看到,白皮書是以學術研究論文的格式和風格撰寫的,因爲它提出了一個重大的技術突破,爲衆所周知的與數字稀缺性相關的計算機科學難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文中沒有任何關於致富或回報的承諾。

三個月後,也就是 2009 年 1 月,中本聰發布了最初的比特幣軟件。在區塊鏈的自定義創世區塊中,他提供了一個帶有時間戳的倫敦時報(即,泰晤士報)關於銀行救助的文章標題,這可能是爲了證明沒有預先挖礦,並爲項目定下基調。

從那時起,他花了六天時間完成工作,挖出了包含首批 50 個可花費比特幣的 1 號區塊,並於 1 月 9 日當天發布了比特幣源代碼。1 月 10 日,哈爾·芬尼(Hal Finney)在推特上公开表示,他也在運行比特幣軟件,從一开始,中本聰就通過向哈爾發送比特幣來測試系統。

有趣的是,由於中本聰在自己推出开源比特幣軟件的兩個多月前就通過白皮書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從技術上講,有人可能會利用新發現的知識在他之前推出一個版本。

這似乎不太可能,因爲中本聰是先行者,他對這一切都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但這在技術上是可能的。在推出項目的第一個版本之前,他泄露了關鍵的技術突破。在白皮書發表和軟件發布之間,他回答了各種問題。他向電子郵件名單上的其他幾位密碼學家解釋了自己對白皮書的選擇,並對他們的批評做出了回應,幾乎就像學術論文答辯一樣。如果他們不那么懷疑,其中幾位技術人員可能會從他那裏“偷走”這個項目。

推出之後,一套被普遍認爲屬於中本聰的設備在第一年一直是比特幣的大型礦機。挖礦是爲網絡持續驗證交易的必要條件,而比特幣當時並沒有美元報價。隨着時間的推移,他逐漸減少了挖礦量,因爲挖礦在整個網絡中變得更加分散。據信,近 100 萬枚比特幣屬於中本聰,這些比特幣是他在比特幣早期挖出來的,他從未從初始地址中移動過這些比特幣。他本可以在任何時候套現,賺取數十億美元的利潤,但在比特幣項目誕生十多年後的今天,他還沒有這么做。我們不知道他是否還活着,但除了一些用於測試交易的早期硬幣外,他的大部分硬幣都沒有移動過。

不久之後,他將自己網站域名的所有權轉讓給了其他人,從那時起,比特幣就在一個循環發展的社區中自我維持,中本聰沒有任何投入。

比特幣是开源的,分布在世界各地。區塊鏈是公开、透明、可驗證、可審計和可分析的。企業可以對整個區塊鏈進行分析,查看哪些比特幣在不同地址移動或停留。一個开源的完整節點可以在一台基本的家用電腦上運行。它可以審計比特幣的全部貨幣供應和其他指標。

有了這些,我們就可以將比特幣與龐氏騙局的危險信號進行比較。

投資回報:沒有承諾

中本聰從未承諾過任何投資回報,更不用說高投資回報或穩定的投資回報了。事實上,衆所周知,比特幣在誕生後的前十年是一種波動性極高的投機行爲。在最初的一年半裏,比特幣沒有任何報價,而在那之後,它的價格波動非常大。

中本聰的线上帖子仍然存在,他幾乎從未談及經濟收益。他主要寫的是技術方面、自由、現代銀行系統的問題等等。中本聰的寫作大多像一個程序員,偶爾像一個經濟學家,而從來不像一個推銷員。

我們必須深入搜索,才能找到他討論比特幣潛在價值的例子。當他談到比特幣的潛在價值或價格時,他非常實事求是地談論了如何對比特幣進行分類,是通貨膨脹還是通貨緊縮,並承認這個項目的結果有很大的變數。

爲了尋找中本聰關於比特幣價值的言論,我找到了以下內容:

生產新幣意味着貨幣供應量按計劃增加,但這並不一定會導致通貨膨脹。如果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與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相同,價格就會保持穩定。如果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速度趕不上需求量的增加速度,就會出現通貨緊縮,早期的貨幣持有者就會看到貨幣價值的增加。

---

买一些以防萬一是有道理的。如果有足夠多的人有同樣的想法,那就會成爲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如果你能像在自動售貨機上投幣一樣毫不費力地向網站支付幾美分,那么它的應用就會非常廣泛。

---

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更像一種貴金屬。不是供應量變化來保持價值不變,而是供應量預先確定,價值隨之變化。隨着用戶數量的增加,每枚硬幣的價值也會增加。它有可能形成正反饋循環;隨着用戶的增加,價值也會上升,這可能會吸引更多的用戶來利用不斷增加的價值。

---

也許它可以像你建議的那樣,通過人們預見到它在交換中的潛在作用,循環獲得初始價值。(我肯定會想要一些)也許收藏者,任何偶然的原因都可能引發它。我認爲,傳統的貨幣定義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世界上有如此之多的稀缺物品相互競爭,具有內在價值的物品一定會勝過那些沒有內在價值的物品。但是,如果世界上沒有任何有內在價值的東西可以作爲貨幣,只有稀缺但沒有內在價值的東西,我想人們還是會接受某個東西的。(我在這裏用稀缺這個詞,只是指潛在的供應量有限)

---

對於預期會增值的東西,理性的市場價格已經反映了未來預期增值的現值。在你的頭腦中,你會做一個概率估算,權衡它持續增長的幾率。

---

我確信,20 年後,要么會有非常大的交易量,要么就沒有交易量。

---

比特幣沒有股息或未來可能的股息,因此不像股票。更像是收藏品或商品。

—— 中本聰語錄

承諾異常高或持續的投資回報是龐氏騙局的常見危險信號,而中本聰最初的比特幣卻沒有這樣的承諾。

隨着時間的推移,比特幣投資者經常預測價格會非常高(到目前爲止,這些預測都是正確的)。盡管如此,該項目本身從一开始就不具備這些屬性。

开放源代碼:保密的對立面

大多數龐氏騙局都依賴於保密性。如果投資者知道他們所擁有的投資實際上是龐氏騙局,他們就會試圖立即撤資。在祕密被發現之前,市場無法對投資進行適當定價。

例如,麥道夫騙局(Bernie Madoff’s scheme)中的投資者以爲他們擁有各種資產。實際上,早期投資者流出的資金只是從新投資者流入的資金中償還,而不是從實際投資中賺錢。他們的對账單上列出的投資都是假的,而對於這些客戶中的任何一個來說,要核實這些投資是假的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比特幣的工作原理恰恰相反。比特幣是一種分布式开源軟件,需要多數人達成共識才能更改,每一行代碼都是衆所周知的,任何中央機構都無法更改。比特幣的一個關鍵原則是驗證而不是信任。運行一個完整節點的軟件可以在普通個人電腦上免費下載和運行,並且可以審計整個區塊鏈和整個貨幣供應。它不依賴任何網站、關鍵數據中心或公司架構。

因此,不存在“書面工作問題”或“取款困難”,這些都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龐氏騙局的危險信號有關。比特幣的全部意義在於不依賴任何第三方;它是不可改變的,可自我驗證的。比特幣只能通過與特定地址關聯的私鑰來轉移,如果你使用私鑰轉移比特幣,沒有人可以阻止你這樣做。

當然,周圍的生態系統中也有一些壞人。依賴他人保管私鑰(而不是自己保管)的人有時會因爲保管不當而丟失比特幣,但這並不是因爲核心比特幣軟件出現故障。第三方交易所可能存在欺詐行爲,也可能遭到黑客攻擊。網絡釣魚計劃或其他欺詐行爲可能會誘騙人們泄露私鑰或账戶信息。但這些與比特幣本身無關,當人們使用比特幣時,他們必須確保自己了解系統的工作原理,以免陷入生態系統中的騙局。

沒有預先挖礦

如前所述,中本聰在軟件公开時幾乎开採了他的所有代幣,其他任何人都可以开採它們。他沒有給自己任何獨特的優勢來比其他人更快或更有效地獲取代幣,而是必須花費計算能力和電力來獲取代幣,這在早期對於保持網絡正常運行至關重要。如前所述,白皮書是在發布之前發布的,如果目標主要是個人金錢收益,這將是不尋常或有風險的。

與比特幣這種不同尋常的公开和公平的推出方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後來的加密貨幣並沒有遵循同樣的原則。具體來說,許多後來的代幣都有一堆預先挖礦的概念,這意味着开發人員會在項目公开之前向自己和他們的投資者給予代幣。

以太坊的开發者在向公衆开放之前,向自己和投資者提供了 7200 萬個代幣,這超過了以太坊當前代幣供應量的一半。這是一個衆包項目。

Ripple Labs 預挖了 1000 億個 XRP 代幣,其中大部分由 Ripple Labs 擁有,並逐漸开始向公衆出售剩余的代幣,同時仍持有大部分代幣,目前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出售未注冊證券。

除了這兩個代幣外,還有無數其他較小的代幣被預挖並向公衆出售。

在某些情況下,可以提出有利於預挖的理由,盡管有些人對這種做法非常批評。就像初創公司向其創始人和早期投資者提供股權一樣,新協議可以向其創始人和早期投資者提供代幣,衆包融資是一種廣爲接受的做法。我將把這個爭論留給其他人。很少有人會質疑,如果早期开發人員的項目取得成功,他們可以得到報酬,資金對早期开發很有幫助。只要完全透明,就取決於市場認爲合理的價格。

然而,在反駁龐氏騙局的觀點時,比特幣遠遠領先於大多數其他數字資產。中本聰提前幾個月用白皮書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然後在可花費代幣生成的第一天以开源方式將項目發布,沒有預挖。

創始人幾乎沒有給自己比其他早期採用者更多的挖礦優勢,這無疑是“最幹淨”的方法。中本聰必須像其他人一樣用他的電腦挖出第一批幣,然後除了將他的一些初始批次發送出去進行早期測試外,不會花掉它們。這種方法提高了成爲基於經濟或哲學原理而非嚴格以財富爲基礎的病毒式傳播的可能性。

與多年來許多其他區塊鏈不同,比特幣的發展是自發的,由一組輪流的大型利益相關者和自愿的用戶捐贈推動,而不是通過預先开採或預先資助的資金池。

另一方面,將大部分初始代幣交給自己和初始投資者,然後讓後來的投資者從頭开始开採或購买,這會爲批評和懷疑开闢更多的渠道,並开始看起來更像龐氏騙局,無論它是否真的如此。

無領導增長

比特幣真正有趣的一點是,它是在沒有集中領導的情況下蓬勃發展的大型數字資產。中本聰作爲匿名發明者創造了比特幣,與其他人合作,在公开論壇上持續开發,度過了最初的兩年,然後就消失了。從那時起,其他开發人員接過了繼續开發和推廣比特幣的重任。

一些开發人員非常重要,但他們中沒有一個對比特幣的持續开發或運營不可或缺。事實上,即使是中本聰之後的第二輪开發人員也大多轉向了其他方向。哈爾·芬尼於 2014 年去世。其他一些超早期的比特幣用戶對比特幣現金或其他處於不同階段的項目更感興趣。

隨着比特幣的不斷發展,它开始擁有自己的生命。分布式开發社區和用戶群(以及市場,當談到硬分叉後各種路徑的定價時)決定了比特幣是什么以及它有什么用處。隨着時間的推移,敘事已經改變和擴展,市場力量在各個方向上得到獎勵或懲罰。

多年來,爭論的焦點是比特幣是否應該針對基礎層的價值存儲或頻繁交易進行優化,這導致了多次硬分叉,與比特幣相比,這些硬分叉都貶值了。市場顯然更傾向於比特幣的基礎層,以優化其價值存儲和廣泛的交易結算網絡,優化其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並允許在第二層處理頻繁的小額交易。

所有其他基於區塊鏈的代幣,包括硬分叉和與全新區塊鏈設計相關的代幣,都緊隨比特幣的腳步,而比特幣是該行業最自主的項目。大多數代幣項目仍由創始人主導,通常有一個大型預挖礦,如果創始人不再參與,未來前景不明朗。一些最不靠譜的代幣已經付費在交易所上市,試圖啓動網絡效應。相比之下,比特幣一直擁有最自然的增長曲线。

未注冊的投資和無牌照賣家

危險信號清單中唯一可能適用於比特幣的項目是涉及不受監管的投資。這並不意味着某物就是龐氏騙局;它只是意味着存在危險信號,投資者應該謹慎行事。特別是在比特幣的早期,購买一些神奇的互聯網貨幣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是一項高風險的投資。

比特幣的設計是無需許可的,在既定的金融體系之外運作,哲學上傾向於自由主義的加密文化和健全的貨幣。在它的大部分生命中,它的學習曲线比傳統投資更陡峭,因爲它依賴於軟件、經濟和文化的交匯。

一些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官員表示,比特幣和以太坊不是證券(從邏輯上講,它們沒有犯下證券欺詐罪)。然而,許多其他加密貨幣或數字資產被歸類爲證券,一些加密貨幣或數字資產,如 Ripple Labs,被指控出售未注冊證券。美國國稅局將比特幣和許多其他數字資產視爲商品以進行徵稅。

因此,在早期,比特幣可能確實是一種未注冊的投資,但目前,它在世界各地的稅法和監管框架中佔有一席之地。監管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這種資產已成爲主流。它是如此主流,以至於富達(Fidelity)和其他托管人爲機構客戶持有它,摩根大通(J.P. Morgan)也爲其設定了價格目標。

許多沒有深入研究過該行業的人將所有“加密貨幣”歸爲一類。然而,對於潛在投資者來說,研究細節並找到重要差異是很重要的。

將“加密貨幣”歸爲一類就像將“股票”歸爲一類。比特幣在許多屬性上顯然與其他貨幣不同,它的推出和維持方式看起來更像是一場運動或一種協議,而不是一項投資,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也成爲一項投資。

從那裏,人們可以研究比特幣之後出現的數千種其他代幣,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從善意的項目,到徹頭徹尾的騙局,範圍很廣。然而,重要的是要意識到,即使某個地方正在發生真正的創新,也並不意味着與該項目相關的代幣必然具有持久的價值。如果一個代幣解決了一些新問題,它的解決方案最終可能會被重新調整爲更大協議的某一層,具有更大的網絡效應。同樣,對其他代幣的任何投資都有機會成本,即能夠購买更多的比特幣。

本章總結:顯然不是龐氏騙局

比特幣以最公平的方式推出。

中本聰首先在學術意義上用白皮書向其他人展示了如何做到這一點,然後在幾個月後自己做到了,任何人都可以在最初幾天內开始與他一起挖礦,就像一些早期採用者所做的那樣。中本聰隨後將軟件的开發分發給其他人,然後消失了,而不是繼續以魅力領袖的身份推廣它,到目前爲止從未套現。

從一开始,比特幣就是一個开源和完全透明的項目,擁有業內最有機的增長軌跡。根據既有信息,市場已經對其公开定價。

龐氏騙局的廣義定義

因爲狹義的龐氏騙局顯然不適用於比特幣,所以有些人使用了更寬泛的龐氏騙局定義來斷言比特幣就是龐氏騙局。

比特幣就像一種商品,是一種稀缺的數字“物品”,不提供現金流,但具有實用性。它們被限制爲 2100 萬個可分割單位,其中超過 1850 萬個已經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表被开採。每四年,每十分鐘區塊產生的新比特幣數量將減半,而現存的比特幣總數將逐漸接近 2100 萬個。

像任何商品一樣,它不會產生現金流或股息,其價值只取決於別人愿意付錢給你或與你交易。具體來說,它是一種貨幣商品,其實用性完全在於存儲和傳輸價值。這使得黃金成爲最接近的可比物。

比特幣與黃金市場

有些人斷言比特幣是龐氏騙局,因爲它依賴於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進入該領域,從早期投資者那裏購买。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對新投資者的依賴是正確的;比特幣的網絡效應不斷增強,接觸到更多的人和更大的資金池,從而不斷提高其實用性和價值。

只有當比特幣的市值達到並維持在非常高的水平時,它才能在長期內取得成功,部分原因是它的安全性(哈希率)與其價格息息相關。如果出於某種原因,對比特幣的需求在沒有達到足夠高的水平的情況下永久持平並下降,比特幣仍將是一種小衆資產。隨着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安全性和網絡效應可能會惡化。這可能會引發一個惡性循環,吸引更少的开發人員繼續構建其第二層和周圍的軟硬件生態系統,可能導致質量停滯、價格停滯和安全停滯。

然而,這並不意味着它就是龐氏騙局,因爲按照類似的邏輯,黃金就是一個有 5000 年歷史的龐氏騙局。黃金的絕大部分用途不是用於工業,而是用於儲存和展示財富。它不會產生現金流,只是值別人所付的錢。如果人們的珠寶品味發生變化,如果人們不再將黃金視爲最佳的價值儲存手段,其網絡效應可能會減弱。

據估計,全球各地的黃金年產量足以滿足 60 多年的各種需求。如果排除珠寶和保值需求,這相當於 500 年的工業供應量。因此,黃金的供需平衡需要人們持續將黃金視爲一種有吸引力的財富儲存和展示方式,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主觀的。基於工業需求,黃金供應過剩,價格會低得多。

然而,黃金的貨幣網絡效應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長時間的強勁,是因爲它擁有一系列獨特的屬性,這使得它一直被認爲是長期財富保值和跨代珠寶的最佳選擇:它稀缺、漂亮、可塑、可替代、可分割,而且幾乎在化學上堅不可摧。隨着全球法定貨幣的來來去去,每單位貨幣數量迅速增加,黃金的供應量仍然相對稀缺,每年僅增長約 1.5%。

據行業估計,全球人均地上黃金儲備約爲一盎司。

同樣,比特幣也依賴網絡效應,這意味着需要有足夠多的人將其視爲良好資產才能保值。但網絡效應本身並不是龐氏騙局。潛在投資者可以分析比特幣網絡效應的指標,並自行確定購买比特幣的風險/回報。

比特幣與法定銀行系統

根據龐氏騙局的最廣泛定義,整個全球銀行系統都是龐氏騙局。

首先,法定貨幣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人造商品。美元本身只是一種紙質物品,或表示在數字銀行账本上。歐元、日元和其他貨幣也是如此。它本身不產生現金流,盡管爲你持有它的機構可能愿意向你支付收益(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可能向你收取負收益)。當我們工作或出售某物來獲取美元時,我們這樣做只是因爲相信其廣泛的網絡效應(包括法律/政府網絡效應)將確保我們可以拿着這些紙片,把它們交給別人換取有價值的東西。

其次,當我們在部分准備金銀行系統中組織這些紙片及其數字表示時,我們又增加了一層復雜的層次。如果大約 20% 的人同時試圖將他們的錢從銀行中取出,銀行系統就會崩潰。或者,更現實的情況是,銀行會拒絕你的提款,因爲他們沒有現金。這種情況在 2020 年初疫情封鎖期間發生在一些美國銀行,並且在全球範圍內經常發生。這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龐氏騙局的警告之一:難以收到付款。

在著名的搶椅子遊戲中,有一組椅子,有人播放音樂,孩子們(其中孩子比椅子的數量多一個)开始圍着椅子轉圈走。當音樂停止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一個反應遲鈍或運氣不好的孩子沒有座位,因此不得不離开遊戲。

在下一輪中,一把椅子被移走,音樂爲剩下的孩子繼續播放。最終經過多輪,有兩個孩子和一個座位,然後在該輪結束時產生獲勝者。

銀行系統是一場永恆的搶椅子遊戲。孩子比椅子多,所以他們不可能都得到一把。如果音樂停止,這一點就會變得清晰。然而,只要音樂繼續播放(偶爾通過印鈔進行救助),它就會繼續前進。

銀行收集存款人的現金,並使用其資本發放貸款和購买證券。只有一小部分存款人的現金可供提取。銀行的資產包括欠他們的貸款、國債等證券和現金儲備。他們的負債包括欠存款人的錢,以及他們可能有的任何其他負債,如發給債權人的債券。

對於美國來說,銀行總共持有約 20% 的客戶存款作爲現金儲備:

如圖所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前,這一比例曾低於 5%(這也是此次危機如此嚴重並標志着長期債務周期的轉折點的原因),但隨着量化寬松、新法規和更多自我監管的實施,銀行現在擁有約 20% 的存款余額作爲儲備。

同樣,由美國財政部獨家印制的流通實物現金總量僅爲商業銀行存款總額的 13% 左右,而銀行實際上持有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作爲金庫現金。實物現金(按設計)遠遠不足以讓相當一部分人一次性將資金從銀行提取出來。

如果有足夠多的人在同一時間這樣做,人們就會遇到“取款困難”的情況。

按照目前的構建方式,銀行系統永遠不會終結。如果有足夠多的銀行破產,整個系統將停止運轉。

如果一家銀行在沒有被收購的情況下破產清算,理論上來說,它必須將其所有貸款和證券出售給其他銀行,將其全部兌換成現金,然後將這些現金支付給儲戶。但是,如果有足夠多的銀行同時這樣做,它們出售的資產的市場價值將急劇下降。市場將變得缺乏流動性,因爲沒有足夠的买家。

實際上,如果有足夠多的銀行同時破產清算,並且由於債務/貸款賣家壓倒了买家,市場凍結,美聯儲最終將創造新的美元來購买資產以重新流動性市場,這將大幅增加流通中的美元數量。否則,一切都會名義上崩潰,因爲系統中沒有足夠的貨幣單位來支持銀行系統資產的清算。

因此,貨幣體系就像政府發行的人造商品上不斷上演的搶椅子遊戲,如果所有人都同時爭搶這些錢,那么對錢的索取權(孩子)遠遠多於他們目前可用的錢(椅子)。孩子和椅子的數量都在不斷增加,但孩子的數量總是比椅子多得多。每當系統部分崩潰時,就會有幾把椅子加入到這一輪中以保持系統運行。

我們認爲這是正常的,因爲我們認爲它永遠不會結束。部分准備金銀行制度已在全球運行了數百年(首先是黃金支持,然後是完全基於法定貨幣),盡管在此過程中偶爾會出現通貨膨脹事件來部分重置。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每個法定貨幣單位的價值都貶值了約 99% 或更多。這意味着投資者要么需要賺取超過實際通脹率的利率(目前還沒有發生),要么他們需要購买投資,這會導致股票和房地產的價值相對於他們的現金流膨脹,並推高藝術品等稀缺物品的價格。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裏,國債和銀行現金只是跟上了通貨膨脹的步伐,沒有提供任何實際回報。然而,這往往非常不穩定。在 20 世紀 40 年代、70 年代和 2010 年代等幾十年裏,國債和銀行現金的持有者一直未能跟上通貨膨脹的步伐。這張圖表顯示了九十年來的國債利率減去官方通脹率:

比特幣是一種新興的通貨緊縮儲蓄和支付技術,主要以無槓杆方式使用,這意味着大多數人只是購买、持有,偶爾交易。有些比特幣銀行和一些人在交易所使用槓杆。盡管如此,該系統的整體債務相對於市場價值仍然較低,你可以自行保管自己的資產。

摩擦成本

龐氏騙局的另一種說法是,由於比特幣有摩擦成本,所以它就是龐氏騙局。該系統需要持續工作才能保持運轉。

但是,比特幣在這方面與任何其他商業系統都一樣。健康的交易網絡本身就有摩擦成本。

對於比特幣,礦工投資定制硬件、電力和人員來支持比特幣挖礦,這意味着驗證交易並賺取比特幣和交易費。

礦工承擔着大量風險,也收獲頗豐,他們是系統運轉的必要條件。還有做市商在买家和賣家之間提供流動性或將法定貨幣兌換成比特幣,使买賣比特幣變得更容易,他們也必然會收取交易費。

一些機構提供托管解決方案:收取少量費用來持有比特幣。

同樣,金礦礦工投入大量資金投入人員、勘探、設備和能源來從地下开採黃金。然後,各公司將其淨化並鑄造成金條和硬幣,爲投資者保護和存儲,運送給买家,驗證其純度,將其制成珠寶,將其熔化以進行淨化和重新鑄造等。

由於黃金行業人士的努力,黃金原子以各種形式不斷流通,從最好的瑞士鑄幣商到高檔珠寶商,再到金銀交易商和“我們买黃金!”當鋪。黃金的能量工作偏向於創造而不是維護,但該行業也有這些持續的摩擦成本。

同樣,全球法定貨幣體系也有摩擦成本。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每年從與支付相關的交易費用中收取超過 1000 億美元,充當客戶資產的托管人和管理者,並作爲买賣雙方之間的做市商提供流動性。

例如,我最近分析了新加坡最大的銀行星展集團控股。他們每季度產生約 9 億新元的費用,每年超過 30 億新元。以美元計算,每年的費用超過 25 億美元。

這是一家市值爲 500 億美元的銀行。新加坡還有另外兩家規模相當的銀行。美國最大的銀行摩根大通的規模是其 7 倍多,美國有幾家銀行的規模與摩根大通差不多。僅 Visa 和萬事達卡的年收入就約爲 400 億美元。全球銀行和金融科技公司每年產生的費用總額超過 1000 億美元。

驗證交易和存儲價值需要工作,因此任何貨幣體系都有摩擦成本。只有當交易費佔支付額的比例過高時,摩擦成本才會成爲問題。與現有的貨幣體系相比,比特幣的摩擦成本相當低,二層可以繼續進一步降低費用。

例如,Strike App 旨在成爲運行在比特幣/閃電網絡上的最便宜的全球支付網絡。

這也延伸到非貨幣商品。除了黃金,富有的投資者還將財富存儲在各種不產生現金流的物品中,包括精美藝術品、精美葡萄酒、經典汽車和他們無法出租的超高端海濱房產。例如,佛羅裏達州或加利福尼亞州的某些海灘,除了價值 3000 萬美元的房屋外什么都沒有,而且在任何時候都空無一人。我喜歡去那些海灘,因爲它們通常空無一人。

這些稀缺物品的價值往往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升值,這就是人們持有它們的原因。然而,當你購买、出售和維護它們時,它們會產生摩擦成本。只要這些摩擦成本低於一段時間內的平均升值率,與持有法定貨幣相比,它們就是不錯的投資,而不是龐氏騙局。

本章總結:網絡效應,而非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的最廣泛定義是指任何必須持續運行才能保持功能或具有摩擦成本的系統。

比特幣實際上並不符合龐氏騙局的這一更廣泛定義,就像黃金市場、全球法定銀行系統或藝術品、美酒、收藏車或海濱房產等流動性較差的市場一樣。換句話說,如果你對某事物的定義太廣泛,以至於包括所有非現金流價值存儲,那么你需要一個更好的定義。

所有這些稀缺物品除了具有價值存儲屬性外,還具有一些實用性。黃金和藝術品讓你享受和展示視覺之美。葡萄酒讓你享受和展示味覺之美。收藏車和海濱住宅讓你享受和展示圖形和觸覺之美。比特幣使你能夠進行國內和國際結算支付,而無需任何第三方阻止的直接機制,從而爲用戶提供無與倫比的金融流動性。

這些稀缺物品的價值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保持或增加,投資者愿意支付少量的摩擦成本作爲其投資的一定比例,而不是持有價值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貶值的法定現金。

是的,比特幣需要持續運營,並且必須達到相當大的市值才能使網絡可持續發展,但我認爲這最好被視爲技術顛覆,投資者應該根據他們對其成功或失敗概率的看法來定價。這是一種與現有網絡效應相競爭的網絡效應,尤其是在全球銀行體系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全球銀行體系比此列表中的其他體系表現出更多的龐氏騙局特徵。

最後的想法

任何新技術都會經歷一段評估期,要么被拒絕,要么被接受。市場一开始可能會不理性,要么上漲,要么下跌,但隨着時間的推移,資產會得到評估和衡量。

比特幣的價格隨着每四年供應減半周期而快速上漲,因爲其網絡效應不斷疊加,而供應量仍然有限。

每項投資都有風險,當然,比特幣的最終命運還有待觀察。

如果市場繼續將其視爲一種有用的儲蓄和支付結算技術,世界上大多數人都可以使用,並由圍繞不可變公共账本的去中心化共識支持,那么它可以繼續作爲財富存儲和結算網絡佔據市場份額,直到達到成熟、廣泛採用和波動性較低的市值。

另一方面,反對者經常斷言比特幣沒有內在價值,總有一天每個人都會意識到它是什么,它會歸零。

然而,與其使用這種論點,更復雜的熊市論點應該是,由於某種原因,比特幣將無法實現從全球銀行體系奪取持久市場份額的目標,並列舉他們持有這種觀點的原因。

2020 年是一個關於機構接受的故事,比特幣似乎超越了散戶投資和機構配置之間的界限。微策略(MicroStrategy) 和 Square 成爲主要證券交易所首批將部分或全部儲備分配給比特幣而不是現金的上市公司。MassMutual 成爲第一家將部分資產投入比特幣的大型保險公司。Paul Tudor Jones、Stanley Druckenmiller、Bill Miller 和其他知名投資者都對比特幣持樂觀態度。富達等一些機構多年來一直關注比特幣的機構托管服務,但 2020 年,更多的機構也加入其中,包括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就實用性而言,比特幣允許自我托管、資金流動和無需許可的結算。雖然還有其他有趣的區塊鏈項目,但沒有其他加密貨幣提供類似程度的安全性來防止對其账本的攻擊(無論是在哈希率還是節點分布方面),也沒有足夠廣泛的網絡效應,而以很大概率被市場持續認可爲價值存儲。

重要的是,比特幣的增長是該行業中最有機的,它先行並迅速傳播,沒有集中領導和推廣,這使得它更像是一種基礎協議,而不是金融證券或商業項目。

標題:爲什么比特幣不是龐氏騙局?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5061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