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來時住高樓還是平房比較安全?結構技師教你評估【書摘】
發表於 2024-08-10 18:15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中央社網站)台灣位處地震頻仍地帶,到底什麼樣的房屋結構才安全?發生大地震時,住在高樓比較安全,還是平房比較安全?想買屋齡30年的中古屋,又擔心老房子的耐震度,該怎麼判斷?資深結構技師曾慶正以多年實務經驗,提供您幾個評估方式。
買房子是人生大事,對大多數人來說也是沉重的負荷,買預售屋好還是成屋好?買中古屋遇到哪些屋況要提高警覺?頂樓加蓋是加分還是減分?樓中樓、夾層屋安全嗎?擁有30多年實務經驗,出過暢銷書《這樣買房子最安全》的專業結構技師曾慶正,把一般民眾應該知道的房屋知識整理成100個問答,出版《你的房子結構安全嗎?地震不用怕!專業技師教你安心購屋100問》,中央社取得授權與您分享部分內容。
大地震住高樓還是平房安全?
當天搖地動,四周環境開始像粉塵般塌陷時,真正能保護你的,或許就是你所處的結構物──房子。大地震時,住在高樓安全,還是平房安全?
這個問題牽涉到地盤特性和共振現象,並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每棟房屋蓋好後,都有自然的振動週期,地盤也一樣。房屋越高週期越長,地盤越軟弱週期也越長,萬一兩種週期接近,地震時會有共振的現象,房子就容易受到損害。
一般來講,低層房屋在地震時會引致較大的地震力,而且越是堅硬的地盤,低樓層房子受的力越大。以台北盆地為例,對地震極易產生共振現象,和地震週期接近的房子,大概是在8層到16層左右,換句話說,蓋在台北高達8層到16層的房子,最容易受震撼搖晃。
即使在相同地區,不同的地震來襲,表現不見得一樣,譬如說921地震和331地震嚴重損壞的房子所在的區域就不盡相同。但若地基穩固,樓層面積廣大,受影響較小。萬一一層只有1戶,而且細細長長,像竹竿一樣,房子構架的跨數很少,耐震的性能就比較差。
雖然低層房屋受地震力傷害的機率大,但是假如結構堅實,牆面做得很厚,還是很耐震。所以,除了某些特例,如台北101大樓之外,住高樓大廈、且地基廣大、有全面開挖地下室的,比坪數面積狹窄、外觀像根油條似的,更抗震。選公寓平房,則要梁柱、牆面無斜裂縫,且採用鋼筋混凝土牆壁,厚度超過12公分、最好大於或等於15公分,結構完整的,最安全。
您住的房子有沒有耐震設計?
有些人喜歡住高樓大廈,有些人偏好獨棟透天厝,而更大多數人是住在公寓。樓層高度不一的平房、透天厝、公寓、大樓,當然各有不同的優缺點。可是,處在地震如此頻繁的台灣,你住的房子,當初蓋的時候,有沒有做耐震設計呢?這可是購屋換屋時,一般人應考慮卻較少考慮的重要問題。
早期蓋房子,因法規對結構設計的要求並不嚴格,所以較缺乏耐震設計。民國72年以後,建築技術規則規定,房屋建築需要耐震設計,但是建商確實做到的很少;直到民國80年,台北市政府率先依建築法,要求建築物除5層樓以下之非供公眾使用者以外,其餘建築物均須由結構專業技師設計,此後各縣市政府陸續依法行事,關係到建築物結構安全的耐震設計,才漸漸被普遍運用。
所謂耐震設計,就是依據房屋的使用壽命(統計學上的回歸期為475年),以發生機率超過10%的地震等級,來設計房屋的耐震度,確保當房屋遇到比所設計承受的震級還強的地震時,假使會龜裂、損壞,也不會在瞬間倒塌,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以減輕生命財產的損失,這就是耐震設計的最主要精神。對於地處頻繁地震帶的台灣來說,耐震設計關係到房屋耐受地震時的行為,好比護身符一樣,是相當重要的結構要素。
遺憾的是,屋齡25年以上的房子,耐震設計往往不足,而且平房又比高樓嚴重。
假使你家屋齡已有2、30年,倒也不必太擔心,耐震設計對4樓以上的房屋較有功效,4樓以下,差別不大,只要結構良好,裝修時沒有打牆毀梁,老房子未必不耐震,相反地,它聳立地面,經歷多次大小地震而無損壞,等於通過多次「地震考試」,比起未經任何震度測驗的新成屋,更增添幾分安全保證。
不過以前曾經有損害紀錄的房子就應該特別注意,要找結構技師為您的房子作安全檢查並採取必要的措施。許多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通常過去早有損害的現象發生,可惜未做適當的處理才導致坍塌的後果。瞭解房屋是否有損害的紀錄?查看外觀是否有整修過的痕跡?是買成屋時的重要功課。
總體來說,早期樓層高的中古大廈,施工謹慎,注重結構系統;而5樓以下的中古公寓,有時根本沒有做房屋結構設計就蓋起來了。而且樓層高的房屋對軟弱土層而言,基礎開挖深,抗震力比低樓房來的好。還有,買房子時,選擇有地下室的,比沒地下室的,耐震力更好;全面地下室,又比部分地下室基礎穩固。(書摘由健行文化授權;編輯:林湘芸)1130810
- 作者|曾慶正、張惠如
- 出版社|健行
- 出版日期|2024/08/01
標題:地震來時住高樓還是平房比較安全?結構技師教你評估【書摘】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5139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