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中關係變得越來越不穩定,華府也積極推動各國企業與中國的供應鏈「脫鉤」,許多外國企業都選擇離開中國。不過《紐約時報》指出,這個趨勢不僅僅是外資如此,中國一些最具創業精神的品牌也開始跟祖國保持距離。為了服務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外市場,他們除了在國外設立總部與工廠,公司網站甚至將任何提及「中國」的字樣都加以刪除。
《紐時》指出,包括中資與外資的許多企業,都在中國業務與全球業務之間築起隔離牆,避免公司業務又與新的限制產生衝突、或者受到中國業務牽連導致聲譽受損。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日前表示,該公司將把全球業務分拆為三個獨立的合作夥伴,在中國與印度都會分拆出單獨實體。快時尚零售商Shein也逐漸切斷與中國的聯繫,將南京總部搬到新加坡、在美國與愛爾蘭開展業務,甚至專程聘請華府說客為其宣傳在美國的擴張計劃。
對中國企業來說,雖然「走出去」並不是一個新現象,當年中國政府甚至鼓勵國有企業到海外投資,藉此掌握海外市場、資源與技術。但分析人士表示,如今無論中國企業或外國企業,卻是被各種動機趕出中國,包括更能夠接觸外國客戶、逃避中國當局的打壓風險。《紐時》指出,隨著近年美中之間的緊張局勢惡化,兩國之間的投資流動也逐漸放緩。拜登總統維持了川普對中國商品的關稅政策,使得原來在中國設廠的企業出走到越南、柬埔寨與墨西哥;新冠疫情使得中國工廠停產、越洋貨物運輸成本提升,更加速了製造業外移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