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比特幣P2P愿景 迎接Web5未來

發表於 2024-09-13 14:02 作者: 金色精選

撰文:CKB Eco Fund

* 本文是 CKB Eco Fund 的集體成果,其中許多內容是在與 Jan Xie、Cipher Wang、Han Tang、Baiyu 和 Chester Chen 的討論中獲得的靈感。本文作者:Dr. Hongzhou Chen,研究負責人,hongzhou@ckbeco.fund

1 引言

近年來,區塊鏈行業彌漫着一種虛無主義情緒,許多人認爲它已經偏離了比特幣白皮書[1]中提出的 「P2P 電子現金系統」的最初愿景。創新停滯不前,幾乎沒有創造真正的價值或實現大規模採用。相反,這個領域被投機性的賭博所主導。

這種困境的根源在於以太坊模型,它引導整個行業走向了歧途。毫無疑問,以太坊爲可編程區塊鏈开創了新時代,並在過去幾年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繁榮。然而,如今以太坊走錯了路。試圖將區塊鏈變成通用的「世界計算機」,以太坊不僅面臨嚴重的可擴展性挑战,還催生了大量「名義上去中心化」(DINO)或僞去中心化的應用和平台。這種有缺陷的方法重新創造了區塊鏈本應消除的那些尋租中介和中心化瓶頸。然而,並非一切都已失去。通過批判性地審視以太坊的錯誤並重新點燃比特幣的 P2P 愿景,這個行業仍然可以重回正軌。相應地,本文認爲正確的 P2P 愿景將引領 Web5 未來,這是 Web2 和 Web3 最佳方面的融合,以比特幣作爲其支柱(Web5 = Web2 + Web3)。

首先,從社會技術的角度,我們將分析以太坊僞去中心化模型的三個關鍵維度:參與(Participation)、所屬(Ownership)和分配(Distribution),以及它們如何產生與比特幣 P2P 愿景背道而馳的結果。接下來,我們將重新審視比特幣的架構,以及它的設計如何避免或減輕這些問題。然後,我們提出了「公共閃電網絡方案」,作爲在比特幣基礎上實現真正 P2P 價值網絡的路线圖。最後,我們將通過用例闡述我們對 BTCFi、P2P 經濟和 Web5 等概念的理解。

前方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通過重新發現比特幣的根基(工作量證明(PoW)+ 未花費的交易輸出(UTXO))並利用閃電網絡等新興技術,我們可以爲 Web5 奠定基礎。讓我們攜手共進,重拾 P2P 愿景,迎接創新無阻、賦能萬衆的 Web5 未來。

2 以太坊僞去中心化的陷阱

2.1 區分去中心化與點對點 P2P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以太坊對區塊鏈行業發展的重大貢獻。作爲首個引入智能合約功能的平台,以太坊爲可編程區塊鏈和去中心化應用(DApp)的新時代鋪平了道路。其創新的以太坊虛擬機和 Solidity 編程語言使开發者能夠構建復雜的、圖靈完備的智能合約,开啓了超越簡單價值轉移的無限可能。此外,以太坊的首次代幣發行(ICO)模式雖然存在爭議,但卻民主化了融資過程,加速了區塊鏈生態系統的發展。在批評以太坊的現狀時,不能忽視這些成就。然而,正如智能合約概念的發明者 Nick Szabo 所批評的那樣,曾經看起來如此有前途的以太坊,因爲墮落成中心化的邪教而變成了一種垃圾幣。究竟發生了什么?

圖 1:P2P 旨在避免參與、所屬和分配方面的中心化

要了解以太坊誤入歧途的原因,區分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和點對點(P2P)架構至關重要。雖然這兩個術語經常被互換使用,但它們之間存在很大差異。去中心化系統可能仍包含等級或中間商,而真正的 P2P 系統則旨在消除它們,實現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2]。

這種區別也有深遠的社會和經濟影響。經濟學家認爲,與 P2P 相對立的等級制度可能導致權力集中和新的中介出現,這些中間商隨後會攫取租金、限制訪問並影響系統的演變[3],[4]。社會技術系統中的等級主要體現在三個維度:參與、所屬和分配[5],[6]。真正的 P2P 系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這些方面的等級制度,確保公平的訪問、控制和回報。

從這個角度來看,行業對「去中心化」的強調實際上更接近 P2P 的原則,而非字面上的意思。圖 1 說明了 P2P 系統如何在參與、所屬和分配方面避免中心化。然而,以太坊雖然聲稱去中心化(我們知道它實際上是指 P2P),但卻在這些維度上導致了權力集中和新中介的出現,偏離了中本聰比特幣白皮書中的 P2P 愿景。通過分析僞去中心化,我們可以識別以太坊偏離原始 P2P 愿景的地方,以及如何重新與之對齊。

2.2 參與的僞去中心化:「一切上鏈」的謬誤

以太坊爲可編程資產和去中心化應用开闢了新時代,吸引了衆多开發者和用戶。然而,以太坊追求成爲「世界計算機」,極端遵循大區塊原則,導致了令人擔憂的中心化趨勢[7]。「一切上鏈」的思維模式讓以太坊的基礎層不堪重負,導致網絡擁堵、交易速度變慢以及費用增加。這迫使其從工作量證明(PoW)轉向權益證明(PoS),不僅在維護账本的安全性做出了妥協,還使權力集中在少數大型利益相關者手中[8]。質押模型的興起加劇了中心化,像 Merlin Chain 這樣的項目將 PoS 機制引入比特幣,結果證明是災難性的。此外,像 Babylon 這樣的項目試圖利用比特幣的安全性爲基於 PoS 的區塊鏈提供保障,而不是增強比特幣的安全性,這種更具欺騙性的嘗試破壞了去中心化原則,並引發了人們對其有效性的擔憂。

將區塊鏈變成「世界計算機」的嘗試是誤導性的。事實上,區塊鏈增強了社會流通,而不是創造了社會流通,它是生產關系而非生產力的技術進步[9]。就連 Vitalik 也承認,區塊鏈在計算和存儲方面效率低下,它以性能換取抗審查和無需信任的共識[10]。諷刺的是,以太坊將一切上鏈,掉進了自己所知的陷阱。區塊鏈應該專注於其社會技術使命:提供一個中立、抗審查的結算層,而不是試圖成爲一切。大多數計算和數據存儲應該在鏈下進行,只有關鍵的狀態更新才應該上鏈。

2.3 所屬的僞去中心化:區塊鏈作爲「中間人」的陷阱

20 世紀 70 年代,智利的賽博協同控制工程(Project Cybersyn)試圖通過中央計算機控制來管理經濟,但由於精英主義和中心化而失敗[11]。以太坊的發展與此類似,其基於账戶模型和以智能合約爲中心的設計孕育了新的技術官僚精英,特別是在 L2 解決方案提供者和以太坊基金會(EF)的核心开發者中。這些群體控制着關鍵基礎設施,攫取經濟租金,並逐漸集中權力和財富。账戶模型抽象和掩蓋了真正的資產所屬,創造了去中心化的假象。此外,EF 與知名 L2 項目之間的旋轉門,如 EF 研究人員「重新質押」到 EigenLayer 等項目,加劇了利益衝突,並使資助文化根深蒂固,其中得到 Vitalik 和 EF 認可的項目被視爲合法,而其他項目則被邊緣化[13]。

從技術角度來看,以太坊的账戶模型和狀態設計助長了這種中心化。账戶模型將資產所屬與應用層邏輯緊密結合,將點對點(Peer-to-Peer)互動轉變爲點對合約(Peer-to-Contract)關系[14]。這種全局狀態模型不僅引入了中心控制點,還隨着交易和智能合約數量的增加導致快速的狀態增長,進一步集中了權力。通過 L2 解決方案提取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進一步證明了這種中心化。最初,MEV 被視爲一種攻擊,但通過在主要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民主」分配,MEV 已經合法化了,導致以太坊越來越像傳統的金融系統。此外,目前大多數以太坊 L2 解決方案依賴於多籤錢包或委員會授權的可升級合約,引入了中心化風險[15]。像 Soneium 這樣由企業主導的鏈的崛起是對潛在未來的嚴厲警示:在未來,去中心化將淪爲幌子,掩蓋了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事實、

爲了避免這種反烏托邦的未來,我們必須超越以太坊的缺陷模型。回歸最初的 P2P 愿景,強調個人主權而非中心化中介,爲建立更开放、更公平的系統提供了一條道路。

2.4 分配的僞去中心化:投機驅動的代幣經濟

以太坊於 2015 年推出,掀起了一股 ICO 浪潮,使項目能夠發行代幣,以此實現融資和價值分配的民主化。雖然這爲新企業帶來了更廣泛的機會,但也導致了大量效用和價值極低的「垃圾幣」湧現[16]。以代幣爲導向的商業模式模糊了投機與真正價值創造之間的界限。許多 ICO 只不過是一夜暴富的騙局。即使是合法的項目也面臨着扭曲的激勵機制,因爲評判項目的標准更多的是其代幣價格表現,而不是實際採用情況或影響。

項目團隊對代幣鑄造和分配的集中控制進一步削弱了去中心化。正如學者 Angela Walch 指出的那樣,這造成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使內部人士比普通用戶更具優勢[17]。代幣集中在早期投資者手中導致了財富不平等和治理權力的集中化,以太坊的價值主張被批評爲「去中心化的面紗」[18],與我們之前討論的等級制度和中間商類似。

然而,我們不能對 ICO 一概而論,重要的是要認識到,ICO 標志着加密貨幣領域從傳統的股權融資向代幣經濟的重要轉變。ICO 爲开發去中心化協議和應用程序提供了重要的種子資金,爲更廣泛的受衆提供了投資機會[19]。問題在於對 ICO 的濫用,代幣被強行植入商業模式,造成投機泡沫和激勵機制錯位。要使代幣具有真正的價值,行業必須從以代幣爲中心的模式轉變爲以服務爲中心的模式。穩定幣是這一轉變的關鍵。穩定幣充當了傳統金融體系與加密經濟之間的橋梁,提供了一種支持合作與經濟專業化的穩定交換媒介[20],[21]。這反映了從關注資產價格升值到優先考慮實用性和用戶體驗的更廣泛的歷史性轉變。我們相信,比特幣原生穩定幣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實現創新的 P2P 經濟。

3 回歸比特幣:P2P 範式的真正路徑

爲了實現最初的 P2P 愿景並解決以太坊模式的缺陷,我們必須回歸比特幣的根源,並以其強大的技術堆棧爲基礎。比特幣獨特的 PoW 共識、可編程 UTXO 模型、閃電網絡和原生穩定幣的組合,爲實現加密貨幣和基於區塊鏈系統的真正潛力提供了強大的基礎。通過利用這些關鍵組件,我們可以創建一個更加开放、安全和可擴展的生態系統,賦能用戶,實現真正的 P2P 交互。

3.1 賦能參與:PoW 和可編程 UTXO 模型

比特幣技術棧的一個關鍵優勢是能夠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實際上,我們應該稱之爲 P2P),使用戶能夠平等地參與網絡。這是通過 PoW 共識和可編程 UTXO 模型的結合實現的。

PoW 共識不僅是最安全的,也是在去中心化網絡中實現分布式共識的最經濟高效的機制,甚至是實現抗 51% 攻擊協議的最廉價方式 [22]。PoS 系統存在「無利害關系」攻擊、長程攻擊和權益中心化等一系列問題,而 PoW 與之不同,它能確保攻擊網絡的成本與攻擊者必須獲得的計算能力成正比。相比之下,PoS 存在循環邏輯漏洞,即最大持有者決定账本狀態,账本狀態決定誰是最大持有者。此外,合作本質上基於信任,而信任需要通過勞動來實現參與和承諾。參與不僅是參與其中或擁有發言權,還包括貢獻實際價值[23],[24]。PoW 共識不僅是一種技術機制,更是一種社會契約,它使參與者的激勵與網絡的安全和穩定保持一致。社會科學的這一視角解釋了 PoW 爲何如此強大。它確保了參與者在系統中擁有切實的利益,並激勵他們爲系統的最佳利益行事。PoW 確保網絡的參與向任何愿意貢獻計算能力和能源的人开放,在可能是唯一公平的維度上(時間維度,顯然能源的本質也是時間)確保區塊鏈的安全,從而實現更去中心化和民主的參與形式。這符合 P2P 系統的基本原則,即盡量減少對可信中介的依賴,實現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

關於可編程性,UTXO 模型提供了一種獨特的方法,可以在基礎層之上構建某些類型的應用程序和服務。與以太坊基於账戶模型(該模型保持全局狀態並要求所有節點處理所有交易)不同,UTXO 模型將每個交易輸出視爲離散的「First-class」資產[25]。雖然這種模型對於復雜的智能合約來說可能不那么靈活,但它能爲交易驗證提供更具可擴展性和隱私保護的方法,因爲節點只需要驗證它們感興趣的特定 UTXO,而不是整個全局狀態。此外,「First-class」資產的概念賦予用戶對其數字資產更大的控制權和所有權,就像現金或硬幣一樣。在 UTXO 模型中,用戶可以直接保管自己的資產,因爲每個 UTXO 都由一組特定的私鑰控制。這與账戶模型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的資產通常由第三方控制的合同持有,類似於傳統銀行。通過讓用戶直接擁有和控制其資產,UTXO 模型促進了一種更加去中心化和以用戶爲中心的數字資產管理方法。爲了充分發揮可編程 UTXO 模型的潛力,RGB++ Layer [26] 等新協議正在被开發出來,以擴展比特幣的功能,同時又不影響其基礎層的安全性。RGB++ 引入了「同構綁定」的概念,允許智能合約在鏈外執行,同時仍通過 UTXO 錨定到比特幣基礎層。這樣就可以進行更復雜的計算和數據存儲,而不會增加基礎層的負擔,從而提高了比特幣的可擴展性和靈活性[27]。

將 PoW 與可編程 UTXO 模型相結合,還能實現一種強調個人自由競爭的獨特治理形式。首先,在 PoW 模式下,礦工通過個人努力競爭獎勵。這與 PoS 不同,PoS 需要一個合作的集體機構來進行投票或質押。其次,由於每個 UTXO 都是離散的資產,用戶可以自由轉移和交互,無需中央機構的許可。與此相反,账戶模式以中心化方式管理資產,類似於威權主義,少數大型利益相關者影響網絡的方向。因此,如圖 2 所示,我們可以將 POW + UTXO 和 POS + Account 放入政治光譜中。PoW + UTXO 屬於自由主義 - 個人(Libertarian-Individual)象限。POS + Account 屬於威權主義 - 集體(Authoritarian-Collaborative)象限。這兩種方法的鮮明對比凸顯了其基本理念和所屬系統類型的根本差異。PoW + UTXO 組合符合比特幣的 P2P 愿景,倡導個人自由、去中心化和參與者之間的直接互動,而 PoS + Account 模式則與這些原則有很大的不同。通過了解不同區塊鏈設計的政治和哲學基礎,我們可以對構建和參與的哪一種系統做出更明智的決定,確保我們始終忠實於 P2P 模式的變革潛力。

圖 2:治理模式的比較 

3.2 消除中介:閃電網絡

比特幣的基礎層爲存儲和轉移價值提供了一個安全、去中心化的基礎。然而,它在可擴展性和交易速度方面面臨着限制。爲了解決這些難題,並在不依賴中介的情況下實現真正的 P2P 交互,比特幣社區推出了閃電網絡,這是一種在比特幣區塊鏈之上運行的二層解決方案[28]。閃電網絡可實現即時、低成本和可擴展的小額支付,同時保持去中心化和安全的核心原則。通過使用鏈下支付通道和智能合約,用戶可以直接進行交易,而無需將每筆交易廣播到主鏈上。這種方法大大降低了比特幣網絡的負荷,使交易更快、更便宜、更私密,適用於各種用例。

閃電網絡的設計完美契合 P2P 電子現金系統的概念。通過在用戶之間實現直接的雙邊支付通道,閃電網絡在區塊鏈交易最基本的層面——價值轉移——消除了對中介的需求,這是實現真正 P2P 社會技術系統的關鍵一步。要真正實現 P2P 系統的愿景,解決方案必須具備四個關鍵特徵:高吞吐量、低延遲、低成本和隱私保護。閃電網絡在這四個方面都表現出色,是實現加密支付的最可行途徑。相比之下,雖然以太坊的 L2 解決方案旨在提高可擴展性並降低交易成本,但它們甚至引入了新的中間商,正如我們在 2.3 節中討論的那樣。此外,與完全中心化的系統相比,區塊鏈系統固有的多節點共識使其成本更高、速度更慢,尤其是在支付場景中。考慮到全球 80 億人口,以太坊模式不太可能取代像 VISA 這樣的傳統支付系統,因爲它們在可擴展性和交易成本方面存在固有的局限性。

圖 3:能源、信息和價值通道的演變

第一次工業革命建立了全球能源傳輸通道,第二次工業革命建立了信息傳輸通道。然而,我們仍然缺乏專門的價值傳輸通道。現有的價值傳輸方法,如 VISA 系統,建立在信息通道之上的應用層。區塊鏈有可能成爲這一缺失的價值通道,但僅靠區塊鏈是不夠的。要真正徹底改變價值傳輸,我們需要將區塊鏈和閃電網絡結合起來。在這個價值網絡中,區塊鏈處理大額交易,而閃電網絡處理小額、高頻交易。正如信息通道已經擴展到全球一樣,價值通道也應同步建設,信息通道鋪設到哪裏,價值通道也到哪裏。

如圖 3 所示,在現有的能源和信息通道之外,引入一個專門的價值通道是一個重大的飛躍。這種支付方式的創新本質上是生產關系的革命,有可能改變商業模式和協作方式。正如使用貝殼不可能產生現代金融體系一樣,閃電網絡的根本影響在於它能夠改變定價模式,拓展想象空間。許多難以依靠主觀人類判斷進行定價的場景,現在可以轉變爲更原子化、更細粒度的定價機制。這種轉變與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應用尤爲相關,閃電網絡的小額交易能力可以實現新形式的機器對機器(Machine-to-Machine)互動和數據貨幣化[29]。

閃電網絡的另一個關鍵優勢是能夠保護交易隱私。傳統的支付系統已成爲「數字全景敞視監獄」(digital panopticon)[30],用戶的金融活動受到監視和潛在的濫用,而閃電網絡的鏈下支付通道允許進行不廣播到公共區塊鏈的私密交易。這種隱私功能對於現實世界中的許多支付場景至關重要,因爲企業和個人通常都要求對其金融交易保密。雖然 Zcash 和 Monero 等注重隱私的加密貨幣試圖解決隱私問題,但它們經常與非法活動聯系在一起[31]。相比之下,閃電網絡的隱私功能建立在支付通道之上,用戶可以從增強的隱私基建中獲益,而無需承擔與特定隱私幣相關的污名或風險。此外,閃電網絡 還有可能促進金融包容性,縮小獲取金融服務方面的數字鴻溝。所有這些消除中介的舉措都可能對新興經濟體的匯款、電子商務以及獲取數字商品和服務產生重大影響。

3.3 從代幣導向到服務導向:比特幣原生穩定幣

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指出,比特幣和穩定幣足以支持加密貨幣的大規模採用並推動行業發展[32],[33]。雖然這多少有些主觀,但這一組合對於克服金融投機和使行業重新與最初的 P2P 愿景保持一致至關重要。

衆所周知,比特幣要成爲一種通用的交換媒介,面臨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其波動性。這就是穩定幣的用武之地。穩定幣通過與參考物(如法定貨幣)掛鉤,提供了一種價格穩定的資產,可以作爲傳統金融體系和加密經濟之間的橋梁[20]。穩定幣與法幣一樣,提供了一種穩定的交換媒介,這是人類歷史上合作、專業化和組織化的基礎[21]。在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們將關注點從資產價格升值轉向了實際效用和體驗上,孕育了現代經濟體系的基本範式:使用穩定的媒介交換他人的服務[34],[35]。

穩定幣的歷史以各種類型的穩定幣發展爲標志,每種類型的穩定幣都有其獨特的特徵和挑战。Tether(USDT)和 USD Coin(USDC)獲得了巨大的吸引力,但在透明度和中心化問題上面臨批評。相比之下,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如 MakerDAO 的 DAI)曾一度被認爲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替代品。然而,大多數現有的去中心化穩定幣都建立在以太坊模式上,面臨僞去中心化問題,這一點在上文已經討論過。特別是,MakerDAO 最近的品牌升級和引入账戶凍結功能,進一步凸顯了對真正去中心化、抗審查的穩定幣解決方案的需求。

爲了實現穩定幣在服務導向的 P2P 經濟中的潛力[36],我們需要與比特幣網絡核心原則一致的比特幣原生穩定幣。這些穩定幣,如 Stable++ (RUSD),可以構建在 RGB++ Layer 上,利用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同時提供穩定的交易媒介和計價單位。通過消除對中心化平台或機構管理發行、贖回和账戶凍結的需求,比特幣原生穩定幣促進了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抗審查的生態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在比特幣生態系統中,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穩定幣解決方案都有存在的空間。去中心化的穩定幣具有更強的抗審查能力,更符合比特幣的精神,而中心化的方案則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性和流動性。這些不同解決方案的共存反映了比特幣社區充滿活力和競爭的本質,在這裏,多種方案可以蓬勃發展並滿足不同用戶的偏好。

此外,將比特幣原生穩定幣與閃電網絡集成將釋放出強大的協同效應,實現廣泛的 P2P 金融服務和應用。閃電網絡的即時、低成本和可擴展小額支付,與比特幣原生穩定幣的穩定性相結合,爲日常交易、匯款和復雜金融產品創造了理想環境。這種結合可以讓創業者無需發行代幣,也無需面對潛在的安全違規風險,從而可以專注於打造有價值的服務和用戶體驗。

簡而言之,從分配的角度來看,比特幣原生穩定幣和閃電網絡的成功將對加密貨幣行業的權力分配和控制產生更廣泛的影響。通過爲 P2P 交易提供一個穩定和可訪問的基礎設施,這種方法賦予了個人和企業直接互動的能力,而無需依賴中心化的中間商。這種以服務爲導向的模式轉變符合最初的 P2P 愿景,促進了更大的金融包容性、創新和價值創造。

3.4 小結

在本節中,我們探討了比特幣的技術棧,包括 PoW、可編程 UTXO 模型、閃電網絡和比特幣原生穩定幣,如何爲實現加密貨幣和基於區塊鏈系統的真正潛力提供了強大的基礎。通過檢驗這些組件,我們已經展示了它們如何在參與、所屬和分配維度上解決了以太坊僞去中心化模型的缺陷。表 1 總結了比特幣的核心技術以及 CKB 的創新如何有助於將區塊鏈行業重新與 P2P 愿景對齊。


表 1:在實現 P2P 愿景方面,比特幣的優勢和 CKB 的創新 

社會的進步取決於降低認知成本、提高信息流的價值、最大限度地減少漏洞以及發現新的互利參與者。這一過程的基礎是信任最小化[37]。隨着人類社會的演變,從親屬關系和種族到法律系統,這種信任最小化經歷了一系列轉變。然而,即使是當今得到廣泛認可的法律框架也依然脆弱,難以在全球範圍內普遍適用。

這就是區塊鏈技術的社會技術使命所在。區塊鏈的終極目標是實現真正的 P2P 交互,讓沒有任何其他信任機制支持的兩個人能夠建立安全高效的交易。然而,以太坊對成爲世界計算機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這一最初的愿景。以太坊強調鏈上計算和智能合約,卻犧牲了去中心化和社會可擴展性。相比之下,比特幣的技術堆棧從一开始就設計爲在 P2P 場景中將信任最小化。誠然,比特幣面臨着確認時間慢、可編程性有限、價格波動大等挑战。然而,隨着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這些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像 Nervos CKB 這樣的創新項目正在進一步優化和擴展比特幣模式。比特幣生態系統正朝着更大的社會可擴展性和實現 P2P 的愿景邁進。

4 重拾 P2P 愿景,迎接 Web5 未來:方案、三位一體、用例和 Web5

4.1 公共閃電網絡方案

公共閃電網絡方案(Common Lightning Initiative)是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旨在將區塊鏈行業重新與中本聰最初設想的 P2P 電子現金系統愿景保持一致。比特幣已經證明,建立在 P2P 挖礦節點上的區塊鏈網絡可以爲數字黃金達成共識奠定堅實的基礎。比特幣網絡的去中心化特性,由其全球分布的挖礦節點實現,確保了區塊鏈的安全性、不可變性和抗審查性。對於閃電網絡而言,大量廣泛分布的節點對其安全性、容量和彈性也至關重要。

然而,目前的比特幣閃電網絡只有約 15000 個節點,而且自 2022 年以來增長有限。由於基礎設施不足,其容量僅約爲 5000 BTC 左右,支持的資產也很少,無法在全球範圍內取代傳統金融系統。因此,在 Fiber Network 的基礎上,我們建議將閃電網絡與 DePIN 硬件基礎設施相結合。通過使用 DePIN 硬件生產專用的閃電網絡節點,我們可以創建一個強大且地理分布廣泛的基礎設施,支持閃電網絡的不斷增長和使用。

該方案中的「公共」一詞代表了一個更具包容性的閃電網絡,在兩個關鍵維度上促進了參與:跨鏈兼容性和多樣化實現。首先,該方案旨在將閃電網絡擴展到比特幣之外,鼓勵其他區塊鏈开發自己的閃電網絡實現。例如,CKB 推出了 Fiber Network(CFN),Liquid 也有閃電通道,Cardano 正在开發 Hydra,這些項目都受到了支付通道方案的啓發。其次,該倡議強調不同實施方案之間的互操作性。例如,CFN 設計爲與比特幣閃電網絡兼容,允許絲滑的跨網絡交易。其目標是創建一個全球互聯的閃電網絡,其中比特幣的閃電網絡是衆多子網絡之一。通過促進互操作性,該方案設想建立一個高流動性的全球價值網絡,促進資產在各種通道之間的無縫轉移。

公共閃電網絡方案由三個關鍵部分組成:

全面开發 CFN:CFN 是一個高性能、多資產的閃電網絡,旨在增強現有比特幣閃電網絡的可擴展性、互操作性和用戶體驗。CFN 將支持多種資產,包括 BTC、穩定幣和 RGB++ 資產,從而在單一支付通貸內實現無縫跨鏈交換和多資產交易。CFN 還將實現通道工廠、Watchtower 和多路徑支付等高級功能,以提高網絡的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簡而言之,CFN 就是 CKB 上的閃電通道。

與 DePIN 硬件集成: 爲確保閃電網絡的去中心化和穩健性,我們將 CFN 與 DePIN 硬件生態系統集成。通過大幅增加 DePIN 硬件節點,我們期望創建一個全球分布式、抗審查的網絡,能夠支持快速和低成本支付日益增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通過利用 DePIN 硬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們可以爲向網絡流動性池貢獻 BTC、穩定幣或 RGB++ 資產的終端用戶提供比特幣原生收益機會。

建立 P2P 應用生態系統:公共閃電網絡方案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利用閃電網絡和 DePIN 硬件的蓬勃發展的 P2P 應用生態系統。通過提供快速、低成本和可擴展的支付基礎設施,我們旨在實現廣泛的創新應用和服務,從而重塑傳統商業模式,爲價值創造和交換創造新機遇。這可能包括基於閃電網絡的 DEX、基於小微交易的內容平台等。我們將積極支持和激勵开發者和企業家在 CFN 和 DePIN 基礎設施之上進行开發,創建一個充滿活力、可自我維持的 P2P 生態系統,推動閃電網絡的應用和發展。

通過專注於這些關鍵方面,公共閃電網絡方案旨在爲繁榮的 P2P 經濟奠定堅實基礎,使個人和企業能夠直接、安全、高效地交易,而無需依賴中心化的中間商。

4.2 實現三位一體

值得注意的是,公共閃電網絡方案並不僅僅是一個孤立的項目。它是一個全面、相互關聯的三位一體生態的最後一塊拼圖,旨在解決困擾區塊鏈行業的核心問題,並使其重新符合比特幣最初的 P2P 愿景。這三位一體由三個關鍵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要解決行業面臨的特定挑战:參與、所屬和分配。如圖 4 所示,核心部分是一個披薩( Venn 圖看起來像一個披薩),三個有重疊的圓圈代表解決方案的關鍵要素。第一個圓圈是 PoW + 可編程 UTXO,解決的是參與問題。第二個代表穩定幣,是解決分配問題的主要方案。第三個代表閃電網絡,是解決所屬問題的關鍵創新。

圖 4:比特幣 P2P 三位一體圖,一個以人爲本的框架

PoW + 可編程 UTXO 和閃電網絡圓圈的交叉構成了 BTCFi 的基礎。BTCFi 解鎖了廣泛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和服務,推動比特幣生態系統內的創新和價值創造。PoW+ 可編程 UTXO 這個圓圈與穩定幣圓圈相交的地方,產生了一個由比特幣支持的新 P2P 經濟[36],推動行業走向服務導向。穩定幣和閃電網絡圓圈的交叉催生了 PayFi,一個比特幣原生的 P2P 支付基礎設施。PayFi 利用穩定幣的穩定性和閃電網絡的高效性,促進絲滑、低成本和安全的 P2P 交易,使用戶無需依賴傳統的金融中介就能參與直接的經濟互動。上述交叉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良性增長和採用的循環。BTCFi 提供了支持 P2P 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基礎設施和工具,而 P2P 經濟則創造了對 BTCFi 服務的需求並推動了 PayFi 的發展。反過來,PayFi 又是用戶訪問 BTCFi 和參與 P2P 經濟的重要入口,進一步推動採用和網絡效應。

值得注意的是,從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我們的框架中,人(用戶、社區、社會)始終是首要考慮因素,是所有組件和過程的基礎。換句話說,比特幣的 P2P 「市集」 [38] 可以容納多樣化的聲音和想法,展示了社區的無限力量。這與以太坊模式有着本質區別,後者的核心是智能合約,人只是附屬品。

4.3 Web5 = Web2 + Web3

在這個三位一體的中心,三個圓圈交叉的地方,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實現比特幣的 P2P 愿景,开創 Web5 的新時代,這是一個結合了 Web2 和 Web3 最佳方面的範式。Web5 建立在比特幣的堅實基礎上,代表着 P2P 的未來,在那裏,用戶可以自由、直接地互動、交易和創造價值,而不受中心化平台或中間商的限制。雖然 「Web5」 一詞最初是由 Jack Dorsey 提出的[39],但我們對 Web5 的理解和愿景卻超越了他的定義。雖然 Jack Dorsey 的提議可能帶有調侃性質,但我們認真對待 Web5 的概念,因爲它完全符合我們對互聯網未來的愿景。

圖 5:Web5 的分層方案和我們關注的重點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術語來准確表達我們正在構建的生態系統,它與以太坊的方案應該有着本質區別。在 Jack Dorsey 提出 Web5 之前,我們缺乏一個合適的術語來表達我們的目標,即創造一個有別於 Web3 的去中心化未來。Web5 的出現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我們的愿景。「Web5 = Web2 + Web3」這個等式簡明扼要地概括了我們的信念,即未來不在於將一切都放在區塊鏈上,而在於將 Web2 和 Web3 的最佳方面結合起來。此外,實現這種整合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可以使用账戶抽象(AA)和 passkey,而 Nostr 則是連接 Web2 和 Web3 的另一種方法。如果有一個 P2P 爲一端、中心化爲另一端的光譜,那么這些解決方案佔據了光譜的中間位置。最後,「Web5」 一詞不僅意味深長,而且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乍一看,這似乎是一個輕松的玩笑。然而,經過進一步思考,這一概念就會顯示出其深刻的含義和潛力。這使得 「Web5」 成爲我們愿景的理想口號。

關於 Web5 的實現,Nervos 首席架構師 Jan Xie 提供了一種分層方案[40],該方案建立在比特幣核心特性與 CKB 生態系統开發的創新技術的獨特結合之上。如圖 5 所示,這個堆棧的基礎是比特幣基礎層,它是最安全可靠的資產發行平台。然而,比特幣有限的可編程性意味着用戶除了簡單的所有權和轉讓之外,無法充分利用這些資產。爲了釋放基於比特幣的資產的全部潛力,我們在基礎層之上引入了一個可編程層。這就是 RGB++ Layer 發揮作用的地方,它是比特幣鏈上發行資產的金融中心。爲確保基礎層和可編程層之間的安全高效連接,我們採用了 RGB++ 協議的同構綁定技術,實現不需要橋的無縫跨鏈互操作性,消除了當前跨鏈解決方案中的一個主要痛點。

在此基礎上,我們現在可以構建更多層,重點關注可擴展性、隱私性和可用性。其中一種解決方案是使用客戶端驗證(CSV)技術,它通過創建「默克爾樹」,可以在鏈外處理交易和更新狀態,同時仍然保持底層區塊鏈的安全保證。其他技術,如 Open Transactions、Chaumian 電子現金和 P2P 市場,可以進一步增強 Web5 堆棧的功能,從而支持廣泛的用例和應用。爲了將所有這些組件聯系在一起並提供絲滑的用戶體驗,我們引入了通道。通道是 Web5 協議棧各組件之間的橋梁,也是 Web2 和 Web3 技術之間的連接,而閃電網絡就是通道的一種。

Web5 的主要優勢在於 P2P 支付和社交網絡。借助下一代公共閃電網絡 CFN,我們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和資產之間實現快速、安全和低成本的 P2P 支付。通過 RGB++ 將 CKB 與 Nostr 集成,我們可以爲 P2P 社交互動和小額支付創造絲滑且用戶友好的體驗[41]。我們相信,這些領域將創造無數機遇。

4.4 用例

爲了實現 Web5,我們構建了 RGB++ Layer 和穩定幣。CFN 和公共閃電網絡方案是將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的最後一塊拼圖。此外,我們還見證了首個 RGB++ 資產 Seal 的增長,Seal 社區推動了三位一體的採用和發展。讓我們用 3 個用例來進一步說明:

P2P 經濟 —— 具有閃電網絡激勵機制的去中心化雲存儲。在這種商業模式中,需要存儲服務的用戶可以與 RGB++ Layer 上的雲存儲提供商籤訂智能合約,同意按使用量支付存儲容量和帶寬費用。該平台利用 CFN 促進用戶和雲存儲提供商之間的快速、低成本支付,並根據實際使用量自動觸發支付。反過來,雲存儲提供商也有動力提供可靠、優質的存儲服務,因爲他們可以通過閃電網絡直接從用戶那裏獲得補償。這創造了供需的良性循環,用戶從低成本、安全的存儲解決方案中受益,而雲存儲提供商則因其對網絡的貢獻而獲得收入。用戶保留對其數據的完全控制權,可根據需要授予或撤銷訪問權限。這種去中心化的雲存儲平台解決了傳統 P2P 文件共享網絡的局限性,如缺乏激勵、搭便車、性能差與中心化平台控制之間的兩難問題 [42],[43],它利用閃電網絡和智能合約的力量,重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自我維持的 P2P 經濟系統。

BTCFi —— 利用「UTXO 樂高」捕捉市場機會。想象一下這樣一個場景:用戶看到比特幣網絡上的 Seal 價格飆升,出現了重大市場機會。爲了利用這一機會,用戶希望將他們的 ccBTC(與 BTC 1:1 錨定且在 CKB 上發行)作爲抵押品借入穩定幣 RUSD,並立即購买 Seal。安全性至關重要,因此用戶無法接受中心化的跨鏈橋,RGB++ 解決了這一痛點。在單個區塊內執行此交易也是一種創新。在這裏,UTXO 樂高指的是 UTXO 的模塊化和可編程特性,它允許跨不同區塊鏈創建復雜的自動化交易。基於 UTXO,我們可以安全地連接 CKB 和比特幣網絡之間的操作,確保抵押品鎖定、穩定幣借貸和 Seal 購买以原子交換的方式進行:要么所有操作都成功,要么都不成功。這種可編程性是 UTXO 的一個顯著特徵,與以太坊使用的基於账戶的模型相比,它能夠更精細地控制交易執行。最後,UTXO 模型由於能以並行方式更高效地處理交易數據,尤其是在與多條區塊鏈交互時,通常能降低交易成本。這種方法展示了 BTCFi 如何能夠提供比當前 DeFi 解決方案更強大、更安全、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

PayFi —— 基於閃電網絡的 DEX 實現絲滑的 P2P 支付。比特幣閃電網絡和 CKB CFN 的融合帶來的最有前景的應用之一是爲 BTC、穩定幣和 RGB++ 資產創建基於閃電網絡的 DEX。通過利用 CFN 促進無需信任、跨閃電網絡原子交換的能力,用戶可以在 CKB 生態系統內輕松地在 BTC 和 USDT 或 RUSD 等穩定幣之間進行交換,而無需中心化交易所或 KYC 程序。本質上,這個基於閃電網絡的 DEX 可以看作是 VISA 等傳統金融網絡的一種去中心化、P2P 替代方案,其中節點扮演「銀行分行」的角色,並從其抵押的流動性中獲得獎勵。這種 DEX 使用戶能夠進行快速、安全和私密的 P2P 交易(而不是與智能合約交互),使他們能夠在穩定幣的穩定性和 BTC 的數字黃金標准之間無縫轉換。原子交換機制確保雙方同時收到各自的資產,消除了交易對手風險,增強了平台的整體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CFN 的多資產能力爲閃電通道內 RGB++ 資產的即時、零費用交易提供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例如,用戶可以創建用於交易 RGB++ NFT(DOB)或 RGB++ 代幣的市場。這些市場提供實時、無摩擦的交易體驗,讓創作者、收藏者和交易者能夠直接進行價值交換,而無需承擔高昂的交易費用或等待漫長的確認時間。

5 總結

區塊鏈行業正處於十字路口。一條道路通向以太坊模型的延續,這條路充滿中心化、尋租,背離了區塊鏈的核心原則。另一條路是回歸比特幣的最初愿景,一個賦能個人並實現真正去中心化的 P2P 系統。

選擇是明確的。我們必須擁抱比特幣復興及其帶來的創新。其中包括 RGB++ Layer、CKB Fiber Network 和原生穩定幣。我們必須努力創造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價值創造和分配模式,擺脫過去以代幣爲中心的模式,走向以服務爲導向的未來。這個未來是 Web5 的未來,它結合了 Web2 和 Web3 的優點。

前方的道路將充滿挑战,但回報也將巨大。因此,讓我們作爲一個社區團結起來,共同致力於比特幣 P2P 的愿景。讓我們帶着早期先驅者的激情和遠見去建設、創新和創造。讓我們向世界展示 P2P 未來的真正力量。

選擇權在我們手中。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

讓我們开始吧。

參考文獻

[1] S. Nakamoto,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2008.

[2] A. Oram, Peer-to-peer: harnessing the benefits of a disruptive technology. " O’Reilly Media, Inc.", 2001.

[3] S. Barile, C. Simone, and M. Calabrese, “The economies (and diseconomies) of distributed technologies: The increasing tension among hierarchy and p2p,” Kybernetes, vol. 46, no. 5, pp. 767–785, 2017.

[4] C. Rossignoli, C. Frigerio, and L. Mola, “Le implicazioni organizzative di una intranet adot- tata come tecnologia di coordinamento,” Sinergie It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no. 61-62, pp. 351–369, 2011.

[5] R. Peeters, The algorithmic society: technology, power, and knowledge. Routledge, 2020.

[6] P. Baran, “On 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vol. 12, no. 1, pp. 1–9, 1964.

[7] Bitstamp. “What was the blocksize war?”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bitstamp. net/learn/crypto-101/what-was-the-blocksize-war/.

[8] R. Zhang and B. Preneel, “Lay down the common metrics: Evaluating proof-of-work consensus protocols’ security,” in 2019 IEEE Symposium on Security and Privacy (SP), IEEE, 2019, pp. 175–192.

[9] H. Chen, H. Duan, M. Abdallah, et al., “Web3 metaverse: State-of-the-art and vision,” ACM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Computing, Commun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vol. 20, no. 4, pp. 1–42, 2023.

[10] V. Buterin. “The limits to blockchain scalability.” (2021), [Online]. Available: https : / / vitalik.eth.limo/general/2021/05/23/scaling.html.

[11] R. Espejo, “Cybernetics of governance: The cybersyn project 1971–1973,” Social systems and design, pp. 71–90, 2014.

[12] Y. Zhang. “Comparison between the utxo and account model.” (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medium.com/nervosnetwork/my-comparison-between-the-utxo-and-account- model-821eb46691b2.

[13] J. Coghlan. “Ethereum dev’s paid eigenlayer role sparks debate on ‘conflicted incentives’.”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 ://cointelegraph . com / news / ethereum - researcher - eigenlayer-role-conflict-debate.

[14] G. Wood et al., “Ethereum: A secure decentralised generalised transaction ledger,” Ethereum project yellow paper, vol. 151, no. 2014, pp. 1–32, 2014.

[15] L2beat. “Upgradeability of ethereum l2s.”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l2beat.com/ multisig-report.

[16] U. W. Chohan, Initial coin oflerings (ICOs): Risks, regul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Springer, 2019.

[17] A. Walch, “Deconstructing’decentralization’: Exploring the core claim of crypto systems,” 2019.

[18] P. Baehr, “The image of the veil in social theory,” Theory and Society, vol. 48, pp. 535–558, 2019.

[19] BitcoinMagazine. “What is an ico?” (2017), [Online]. Available: https://bitcoinmagazine. com/guides/what-is-an-ico.

[20] D. W. Arner, R. Auer, and J. Frost, “Stablecoins: Risks, potential and regulation,” 2020.

[21] P. Howitt, “Beyond search: Fiat money in organized exchang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 view, vol. 46, no. 2, pp. 405–429, 2005.

[22] P. Sztorc. “Nothing is cheaper than proof of work.” (2015),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 truthcoin.info/blog/pow-cheapest/.

[23] C. Acedo-Carmona and A. Gomila, “Personal trust increases cooperation beyond general trust,” PloS one, vol. 9, no. 8, e105559, 2014.

[24] T. A. Han, L. M. Pereira, and T. Lenaerts, “Evolution of commitment and level of partici- pation in public goods games,”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vol. 31, no. 3, pp. 561–583, 2017.

[25] J. Xie. “First-class asset.” (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medium.com/nervosnetwork/ first-class-asset-ff4feaf370c4.

[26] Cipher. “Rgb++ protocol light paper.”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github.com/ ckb-cell/RGBPlusPlus-design/blob/main/docs/light-paper-en.md.

[27] UTXOStack. “Rgb++ layer: Pioneering a new era for the bitcoin ecosystem.”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medium.com/@utxostack/rgb- layer- pioneering- a- new- era- for- the-bitcoin-ecosystem-65e48fb5ea9e.

[28] J. Poon and T. Dryja, The bitcoin lightning network: Scalable ofl-chain instant payments, 2016.

[29] J. Robert, S. Kubler, and S. Ghatpande, “Enhanced lightning network (off-chain)-based mi- cropayment in iot ecosystems,”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 vol. 112, pp. 283–296, 2020.

[30] T. Brignall, “The new panopticon: The internet viewed as a structure of social control,” Theory & Science, vol. 3, no. 1, pp. 1527–1558, 2002.

[31] E. Silfversten, M. Favaro, L. Slapakova, S. Ishikawa, J. Liu, and A. Salas, Exploring the use of Zcash cryptocurrency for illicit or criminal purposes. RAND Santa Monica, CA, USA, 2020.

[32] K. Stewart, S. Gunashekar, and C. Manville, Digital Currency: Transacting and Value Ex- change in the Digital Age. Rand Corporation, 2017.

[33] J. Baron, A. O’Mahony, D. Manheim, and C. Dion-Schwarz,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of virtual currency,” Rand Corporation, 2015.

[34] J. M. Carroll and V. Bellotti, “Creating value together: The emerging design space of peer- to-peer currency and exchange,” in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 & Social Computing, 2015, pp. 1500–1510.

[35] P. Dalziel, “On the evolution of mone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ice stability,” 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 vol. 14, no. 4, pp. 373–393, 2000.

[36] UTXOStack. “P2p economy: Leading a blockchain renaissance.”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medium.com/@utxostack/p2p-economy-leading-a-blockchain-renaissance- d4b091bf2c44.

[37] N. Szabo. “Money, blockchains, and social scalability.” (2017), [Online]. Available: https:// unenumerated.blogspot.com/2017/02/money- blockchains- and- social- scalability. html.

[38] E. Raymond,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Knowledge, Technology & Policy, vol. 12, no. 3, pp. 23–49, 1999.

[39] M. Abiodun. “Jack dorsey’s concept of web5: How does it evolve from web3?”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 :// www . cryptopolitan . com / jack - dorseys - concept - of - web5 - how - does-it-evolve-from-web3/.

[40] J. Xie. “Bitcoin renaissance: Why and how?”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substack. com/@ckbecofund/p-145544407.

[41] R. Su. “Nostr binding protocol.” (2024), [Online]. Available: https://github.com/RetricSu/ nostr-binding/blob/main/docs/lightpaper.md.

[42] D. Guo, Y.-K. Kwok, X. Jin, and J. Deng, “A performance study of incentive schemes in peer-to-peer file-sharing systems,”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vol. 72, pp. 1152–1178, 2016.

[43] L. Ramaswamy and L. Liu, “Free riding: A new challenge to peer-to-peer file sharing systems,” in 36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2003.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2003, 10–pp.

標題:重拾比特幣P2P愿景 迎接Web5未來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6117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