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中美貿易戰開打已近5年,供應鏈去中化、去美化的趨勢是否仍是進行式?台灣外銷出口變化如何看出親美遠中與新南向政策?全球貿易格局大洗牌下,哪些經濟體從中得利、或是相對受害?本文帶您快速看懂美中台經濟體的商品貿易結構變化!
前言
從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供應鏈瓶頸,再到俄烏戰爭以及台美貿易倡議談判,市場重新開始關注全球供應鏈可能面臨的脆弱性,而我們在年初報告中也曾經提及,全球貿易佔比在過去十餘年間未再創高,反映國際貿易衝突頻繁、保護主義重新擡頭、美中互課關稅。
考慮到去中化、去美化仍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疊加全球供應鏈脆弱性的擔憂以及對中短期 製造業循環 的潛在影響,本文將分析美國、台灣、中國,在過去五年( 2018 年 ~ 2022 年)期間的雙邊商品貿易結構變化,並總結三大重點,辨別趨勢底下的相對受惠者與受害者、以及各國之間貿易關係的同盟改變。
一、美國供應鏈去中化?新興亞洲、加墨從中得利
1. 美國:關稅戰打擊中國進口佔比全面下降,新興亞洲受惠轉單效應、加墨實現近岸外包模式
另一方面,同屬「美墨加協定」(USMCA,前身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的墨西哥、加拿大 進口金額 也在近年屢創新高,並於 2023 年 Q1 超越中國成為最主要進口來源國,在 2018 至 2022 年間,美國自墨西哥的製造業進口貿易絕對金額成長約 22%,不過轉移程度相對新興亞洲的增長幅度來說較不顯著,例如墨西哥佔比僅上升 0.2 個百分點。拆解產品細項,美國在電腦與電子產品類別的整體進口絕對金額增長約五成,而墨西哥的佔比則在同期間下降 1.7 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墨西哥與加拿大所增加的貿易份額主要集中在食品、飲料與菸草、石油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