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最新出口管制,影響兩大關鍵半導體金屬供應,預料衝擊美、日、韓及歐盟。全球晶片戰愈演愈烈,各方政府、企業如何應對?
《華爾街日報》週二(7月4日)報導,中國限制半導體關鍵金屬出口,將加速企業把供應鏈移出中國,且目前各國政商界都在試圖降低「中美貿易戰」所帶來的衝擊。
儘管如此,國際社會仍普遍認為,此舉措是針對美國及其盟友的科技圍堵而來。路透社指出,北京宣布此管制的時機,正值美國獨立日前夕,也是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即將訪華之前。
「中國已經擊中了美國貿易限制的要害,」中國國際礦業協會(GMAC)主席阿克爾(Peter Arkell)告訴路透社。
《華爾街日報》報導引述業界專家說法,中國此舉不太可能立即打擊供應鏈的產量,因為過於嚴格的出口限制,也會傷害北京自身的產業發展。不過,在中美角力之下,此舉已經對可能受到波及的國家敲響了警鐘。
歐盟嚴陣以待
荷蘭政府4日呼籲,歐盟必須對中國出台的新規定作出回應。其外交部聲明,該舉措將對歐洲與荷蘭經濟產生多大影響,「取決於中國如何執行」,該國將與歐盟委員會和其他歐盟成員國「就此事保持密切聯繫」。
上週,荷蘭才剛祭出新的管制措施,要求該國企業在出口部分高階晶片製造設備時須先申請許可證,受限公司包含該國最大半導體設備公司艾司摩爾(ASML)。即使此舉並未指明中國,但仍被視為美荷聯手圍堵中國取得高階晶片技術。
日韓憂心忡忡 台灣淡化衝擊?
據彭博社報導,在4日一場例行記者會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表示,日方將關注中國如何實施金屬出口管制,並確認背後意圖。他說:「如果(中國)對日本採取不公平的措施,日本將根據世貿組織(WTO)規則採取對應措施。」
近日,歐盟也宣布將與日本深化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包含共同監督晶片供應鏈,促進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交流,同時也考慮為在歐盟開展業務的日本半導體公司提供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