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碼 vs 文化:加密世界中的信任來源

發表於 2023-07-07 13:42 作者: 金色財經

作者:CHAO WANG

無論是加密世界還是現實世界,信任是世界能夠持續運行的基礎。而在加密世界中,信任的構建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加密世界裏最常見的是強協議類項目,這類項目通過部署在區塊鏈網絡上的、不可隨意更改的代碼來實現信任,這一概念被稱爲“Trustless”,常被翻譯爲“去信任”。當然去信任不代表沒有信任,而是無需考慮信任的因素。因爲人們的信任來自於1)代碼是公开透明、並強壯的; 2)部署代碼的區塊鏈網絡也是足夠安全的。

以比特幣爲例,人們不需要信任中本聰。大家的信任來自於比特幣代碼的完整性以及比特幣網絡的安全性。同樣,如果一個人使用Uniswap,他也不必信任創始人Hayden Adams,而是信任 Uniswap 本身的代碼以及以太坊網絡的安全性就可以了。這種形式的信任源於技術層的共識,並支撐着加密世界的基本價值觀。

而隨着加密文化的演化,出現了很多社區類項目。這類項目依賴社區裏的成員來實現項目的組織和推進,而不是預先部署在區塊鏈上的代碼。盡管說是以社區爲中心,大部分項目通常還是會涉及一個中心化的發起者及執行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社區依然需要他們來高效的組織工作並推動項目發展,甚至有時候他們掌握的資源,給出的承諾往往也構成整體共識的一部分。

在這種情況下,信任源於對共同價值觀和目標的認可,社區必須就共同價值觀達成一致,並相信執行者(無論是個人、團體還是公司)同樣致力於這些價值觀。大家都明白,技術的約束力是有限的,如果執行者愿意,總有辦法繞過去。在這裏,加密技術發揮的更多是所有權分發、群體協調等作用,而不是對項目的所有要素實施嚴格控制。“多人遊戲”已成爲 Web3 中的流行敘事,盡管在某種程度上這與加密世界的底層精神不一致。

但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這兩種情況就像一個光譜的兩端。大部分協議類項目無法做到100%利用代碼進行約束,而是一定程度依賴或允許social layer的介入。即使是純粹以社區成員爲中心進行推進的項目,也多多少少會使用到代碼約束力,如基於智能合約的多人共管账戶。還有很多的創新者正在努力把這兩種情況縫合,通過創新讓很多原本無法通過代碼實現的場景得以實現。

但時至今日,社區項目仍然主要依賴social layer的價值觀共識。有朋友與我探討有沒有一個好的、甚至是通用的機制,能夠用於在社區類項目裏實現信任,我認爲沒有。如需要通過建立復雜的機制來獲得社區信任,這表明social layer的價值觀共識並未達成。而對於一個依賴社區的項目來說,命運在這一刻已經幾乎注定。

當前的NFT市場,特別是PFP類的項目遭遇了很大的信任危機,在我看來正是因爲這類項目的兩頭都沒靠到。大部分項目從未有過價值觀共識,項目方只是想講述一個吸引人的故事來吸引买入。要是說這些項目全是騙子,可能對很多項目並不公平,但要說大部分是騙子,肯定是不冤枉的。更致命的一點是即使項目本身的初心沒問題,在執行上也都沒做好。幾乎沒有項目能夠建立強壯且可持續的價值觀共識。吸引到的大多數所謂的“社區參與者”也只是來賺錢的。

技術層的共識顯然更沒有,大部分項目只是一些鏈上/鏈下圖片的集合,很多項目甚至沒有一個社區共管的多重籤名帳戶。兩頭都沾不上,自然就沒有什么信任可言。

雖然此類項目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微妙的共識平衡,甚至可能表現出強烈的共識特徵來吸引更多參與者,但這種平衡非常脆弱。一個社區項目的命運不僅僅由項目發起者決定,更是由社區本身決定的。而社區從來不是一個通過某種機制可以打造出來的流水线產品。社區需要有機地成熟,與其文化精神相協調。

標題:代碼 vs 文化:加密世界中的信任來源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2021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