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剛剛結束了四天對華訪問,她此行的目的是要重建兩國之間的橋樑。
美國與中國再次實現了對話,面對面的,哪怕不算熱情,也算是彬彬有禮和互相尊重。
這跟川普(Donald Trump)執政年間,大多依靠社交媒體作為喊話筒的跨太平洋溝通比較,可謂大相徑庭。
星期天(7月9日)行程結束之際,葉倫表示,建立「與中國新經濟團隊之間適應性強且有建設性的溝通渠道」將會有所幫助。此言不能被低估。
【現場畫面】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會晤。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李強在开場致辭時,提及耶倫周四(7月6日)抵達北京時正好出現一輪彩虹,稱中美關系“不完全都是風雨”,兩國“一定能見到更多的彩虹”。…
今年3月,中國政府頂層的大部分人被替換,新人的首要條件是忠誠於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而其中的關鍵人物這一正是該國新的經濟事務主管官員何立峰。
在整個行程中,葉倫試圖遊說東道主中國,在總統拜登(Joe Biden)治下,美國並非從根本上敵視中國。
她說,「我們不把我們的關係視定義為大國衝突」,而且「我們不尋求脫鉤」彼此的經濟。
拜登政府似乎在試圖證明,其中國政策並不是單純延續川普政府對北京的公開敵視。她成功了嗎?我們還在等中方表態。
但正所謂行勝於言,從北京的視覺看,拜登政權最近的一些動作毫不友善。其中最為關鍵的,要算是對個別用於開發人工智能的美國電腦晶片施加出口管制。
美國並沒有打算放寬這種禁令,反而著手擴大管制到其它對華高科技出口之上,同時拉攏其盟友,從日本到德國,不向中國提供生產最尖端晶片的技術及設備。
美國的動機很簡單,它不希望中國輕易取得美國科技,從而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優勢,以及在軍事科技上領先,有朝一日能用來在衝突中反制美國,例如說在台灣。
這一切意味著,儘管對話重啟,且似乎凖備在未來幾個月裏加速,這仍是個如履薄冰的過程。
再來一個「氣球事件」,或者是美中軍艦、軍機擦肩而過,便足以輕而易舉地讓過去幾天所取得的進展打回原形。
哪怕是最樂觀的專家們也相信,這已成為一段非常艱難的關係,需要雙方謹慎、長期管理,方可維持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