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中國公布了上半年的GDP數據——二季度GDP增幅6.3%,快於一季度的4.5%;上半年增速為5.5%。官方設置的全年成長目標是5%左右。
從環比角度看,一季度環比成長為2.2%,二季度環比成長0.8%,體現出經濟復蘇放緩的趨勢。
經濟學上,經常把投資、消費和出口看作拉動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那麼放緩背後,究竟是哪駕馬車慢,哪駕馬車快?
出口高開低走
在經歷疫情放開、春節之後,出口開始猛增,3月出口同比成長14.8%,4月出口同比成長8.5%,而5月則突然降至-7.5%。
6月這一下跌趨勢繼續加劇。中國海關總署7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以美元計,6月出口同比下降12.4%,降幅較5月擴大4.9個百分點,降至2020年3月以來最低;進口同比下降6.8%,低於5月2.3個百分點。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6年貨物和服務出口在中國GDP中的佔比達到峰值——36%。但金融危機的來臨,讓這一數據在2009年暴跌到24.5%。2018年時,出口在GDP中的佔比已經穩定在19%左右。2022年,出口佔GDP的17.1%。
出口已經不再是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引擎,而且在與美國的緊張對峙中,出口結構也在發生巨大變化。
以剛剛過去的六月為例,中國對美國出口降幅從五月的5.5%擴大至23.7%,對日本、歐盟出口分別同比下降15.6%、12.9%。對傳統主要貿易夥伴的出口都在以兩位數的速度萎縮。
與此同時,中國與俄羅斯的整體貿易額在2022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900億美元,同比成長了30%。今年這種猛漲的勢頭有增無減,前5月中國對俄羅斯則成長達到51.9%,6月單月成長120.9%。
這一結果主要得益於去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美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逐漸加碼,俄羅斯甚至無法使用國際資金清算系統(SWIFT)結算,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加大對華貿易力度。
雖然對俄羅斯出口大增,但中國整體外貿受到國際環境的制約,很難有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