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工作場所有落地窗、供應抹茶的咖啡廳,還有免費的瑜伽和舞蹈課程。員工每個月都會參加團建活動,喝啤酒、開卡丁車、打保齡球。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亞洲號稱世界工廠,美國人購買的商品很大一部分都產自這裡,但現在亞洲遇到了一個大問題:年輕人基本上都不願意在工廠上班。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家越南製衣廠正想方設法提高生產車間的吸引力,而依賴該地區廉價勞動力生產平價消費品的西方公司則警鈴大作。
Paul Norriss是總部位於胡志明市的越南服裝廠UnAvailable的英國聯合創始人,他說:「往後這個星球上再沒有地方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了。」他表示:「人們不得不改變消費習慣,品牌也是如此。」
Norriss說,20多歲的工人經常退出他公司的培訓項目;這個年齡段的群體是服裝業的傳統勞動力。留下來的人往往只工作幾年。Norriss希望,提高工作場所的「酷商」也許會有所裨益。
為應對這場危機,亞洲工廠不得不提高工資,並採取有時成本不菲的策略來留住工人,從改善食堂夥食到為員工子女修建幼兒園等等。
玩具和遊戲生產商孩之寶(Hasbro, HAS)今年表示,越南和中國的勞動力短缺推高了成本。在亞洲擁有大型生產基地的芭比娃娃(Barbie)生產商美泰公司(Mattel, MAT)也在努力應對勞動力成本上升的問題。這兩家公司都提高了產品價格。在亞洲生產大部分鞋類產品的耐吉公司(Nike, NKE) 6月份披露,由於勞動力成本增加,產品成本升高。
倫敦經濟學家、《人口大逆轉》(The Great Demographic Reversal)一書的合著者馬諾傑·普拉丹(Manoj Pradhan)表示:「對於已習慣讓商品在可支配收入中保持某一相對穩定比例的美國消費者來說,我認為這一基礎將不得不重新調整。」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和後來的亞洲其它製造業中心融入了全球經濟,貧窮的農業國轉變成製造業強國。冰箱和沙發等耐用品變得越來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