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N經濟通》曾領先台積 印度半導體為何空白?

發表於 2023-08-15 08:0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印度總理莫迪上任後,喊出「印度製造」,鼓勵外國企業在印度生產商品。(美聯社資料照)

印度官僚文化作梗 與半導體擦身而過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印度長年培養大量技術人才,進入各大科技公司,唯獨在半導體產業遠遠落後,隨著近年中國、美國、歐洲推動半導體自主,印度也積極跟上,試圖建立本土晶片產業。事實上,這不是印度首次推動半導體相關計劃,早在1980年代,印度政府就試圖效仿台灣、南韓、中國、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發展自己的半導體製造鏈,更一度距離最先進的製程僅1代的差距,但在官僚主義、缺乏基礎建設等因素影響下,讓印度一次又一次地錯過機會。

追溯到1960年代,西方電子公司開始將工廠外包到亞洲,成為東亞許多半導體產業的根基,這時的印度有少數公司開始生產鍺半導體,1960年代中期,快捷半導體(Fairchild)曾認真考慮在印度設廠,但經考察後,印度的官僚文化讓快捷半導體打退堂鼓,最終選擇了馬來西亞和菲律賓。

早期發展產業緩慢,但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推動下,印度半導體在1980年代加速前進。政府放寬了一些許可要求,並取消了電腦和其他電子產品的進口關稅,時任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更多次訪問日本、美國跟歐洲,力邀外商投資印度的電子、電信和能源等領域。

印度理工學院、科學理工學院等頂尖院所,長期以來培育了一批強大的技術工程人才。(路透資料照)

80年代曾擁0.8微米技術 一度領先台積電

70、80年代後,科技加速發展,印度政府將微處理器和其他半導體視為新技術革命的潛在基礎,因此決定加入戰局。1984年,印度政府出資成立半導體製造公司SCL,這家公司目標是設計、製造領先的電路和電子產品,希望公司能成為本土電子產業的基石。印度政府向SCL投入了大約4-7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2.7億-22.6億元),這在當時已是相當大的一筆資金,SCL公司總部設在旁遮普邦(Punjab)規劃中的城市莫哈裏(Mohali)。當時旁遮普邦的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但該地區正在崛起,朝電子工業中心發展。

為推動SCL營運,公司大量聘請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印度科學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in Bangalore)等頂尖院所的年輕畢業生,這些學校長期以來培育了一批強大的技術工程人才,不少學生畢業後進入了西方各大科技公司。SCL也從國營的航太、國防電子公司印度電子(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等知名公司招募人才。

SCL成立時,獲得了美國微系統公司(American Microsystems Inc,AMI)的微米處理技術授權,不久後SCL也成功從英特爾(Intel)、摩托羅拉(Motorola)獲得製程技術。SCL在1980年代末期迅速升級至0.8微米,比同期間的台積電(2330)、聯電(2303)更先進,距離最前段的英特爾、日本電信公司(NTT)和東芝(Toshiba)僅落後一代。

印度長年培養大量技術人才,進入各大科技公司,唯獨在半導體產業遠遠落後。(歐新社資料照)

一場大火 毀掉整個產業

這時候各界仍認為,印度似乎有機會在10年內成為各國半導體製造商的目標。1989年一篇分析印度半導體發展的論文指出,印度半導體產業已經在全球開闢了獨特的市場,雖然尖端半導體晶片仍仰賴英特爾、洛克威爾(Rockwell)等美國公司進口,但印度已開始生產不那麼先進的晶片,對外出口相對成熟的半導體製程晶片。但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卻燒掉印度半導體的希望,讓產業發展停滯多年。

1989年,SCL位於昌迪加爾(Chandigarh)的廠房傳出火警,造成重大損失,起火原因眾說紛紜,從意外、人為縱火的猜測都有。無論原因為何,這場火災對印度半導體製造來說,都是毀滅的打擊。直到1997年,歷時8年的時間,投入超過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5.9億元)後,才終於恢復生產。

但在1991年開始實施經濟自由化政策後,便宜的進口晶片大量湧入,印度政府補助不力,當地半導體生產系統面臨挑戰。這時台灣的台積電和南韓三星(Samsung)等競爭對手迅速竄起,並很快站穩腳步,領先全球其他地區,贏走關鍵的市佔,印度就此錯過無數的機會。

英特爾於2005年開始在印度開展業務,但由於官僚主義、設備在港口滯留等問題,最終未在印度設廠。(歐新社資料照)

半導體設備卡在港口 英特爾轉運到中國

英特爾於2005年開始在印度開展業務,聘請多名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並預計建造最先進的無塵室,然而,從美國進口的設備在港口面臨嚴重的延宕,滯留數個月,除了面臨巨額進口關稅外,英特爾還要承擔龐大的滯留費, 在經歷多次的關說,仍無法改變印度官僚主義的針對,最終英特爾選擇將設備從印度運往中國,讓印度失去優良的半導體設備,同時也將4千個工作機會拱手讓給中國。

超微半導體(AMD)在同一時期也曾考慮在印度扎根,但由於印度政府當時擬推動的半導體政策延宕,以及政策對於最低投資要求的嚴格規定,融資問題和生產延遲也是一個因素,超微最終與半導體廠商SemIndia簽署技術協議提供技術。超微隨後也在2009年,將製造部門分拆成獨立的公司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又稱格芯)。

人資專家指出,這時候的印度沒有願景、沒有政府的支持、缺乏基礎設施,更沒有市場可以給予投資人承諾,但反觀現在,印度應該要如何把握住擺在眼前的機遇。專家表示,建造一座晶圓廠需要數年的時間,耗資數十億美元,現在必須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

半導體專家圖爾馬裏(Shiv Turmari)指出,這是一項龐大的業務,技術變化很快,在14奈米之前,英特爾一度要追上最先進的製程,但卻在10奈米卡關,而台積電很快地推出7奈米,隨後準備好5奈米、3奈米製程,成功甩開英特爾。Innatera共同創辦人馬赫什(Uma Mahesh)警告,晶圓廠每10年就會出現一個週期,如果印度現在錯過了,接下來的10年也將無法趕上。

莫迪政府力推印度製造,並推動半導體政策計劃,透過補助吸引外商投資。(路透資料照)

莫迪政府大力支持 多家大廠有興趣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2014年上任後,大力推動國內基礎建設,喊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鼓勵外國企業在印度生產商品,目標是把印度打造成下一個世界工廠。在莫迪領導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一項全面的半導體計畫,提供大量的補助來支持晶片設計、製造和封裝,同時也支持研發、人資和產能建設。

印度國防研究及發展組織(DRDO)前總幹事納亞克(K.D. Nayak)表示,現在整個局勢已經改變了,印度經濟已相當成熟,現在正是印度加入半導體革命、擁有自己晶圓廠的好時機。

記憶體晶片大廠美光(Micron)日前宣佈,分兩階段投資印度8.25億美元(約新台幣元263.8億元),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興建新的晶片組裝和封測廠,印度政府也大方給出計劃總成本50%的財政支持。這項投資除了創建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之外,也將在5年內創造2萬個直接、間接就業機會。

鴻海(2317)2022年也與印度吠檀多集團(Vedanta Group)成立合資企業,準備在印度設半導體廠,不過鴻海在今年7月證實,與吠檀多集團分手,未來不再參與雙方合資公司營運。印媒則曝,鴻海正與台積電、日本TMH集團進行討論,有意在印度建至少4到5條半導體產線。

印度國防研究及發展組織旗下固態物理實驗室(SSPL)前主任夏瑪(M. U. Sharma)表示,自己在DRDO工作了35年,這是第一次看到政府認真推動針對半導體的政策,除了要資金投入之外,同時也需要政治穩定,這代表未來幾十年內,無論哪個政府上任,都應該要確實掌握情況,確保產業成功。

標題:LTN經濟通》曾領先台積 印度半導體為何空白?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3341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