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經濟,誰來買單?有專家認為,中國當局與地方政府之間可能會就如何分配各種調整成本發生衝突,這將成為未來兩年最具爭議的政治難題之一。
姚艾琳(Erin Yao,音譯)想去學街舞和旅遊,這些事情是她在中國疫情清零期間想做也做不到的。
姚艾琳說,「我會問自己是否有足夠的積蓄來應對突發疾病。如果我失業了,在找到新工作之前,我是否有足夠的錢維持生計?」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成長乏力給經濟再平衡帶來了焦慮。但是,將發展經濟的動力轉移到刺激家庭開銷,這將在短期內帶來更大的痛苦。
具體而言,提高家庭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意味著其他部門的份額下降,要麼是企業——尤其是中國龐大的工業,要麼是政府部門。
社會安全網薄弱,誰敢消費?
從理論上講,如果姚艾琳能找到一份月薪超過8,000元人民幣(約1,097美元)的工作,她就可能消費更多。據就業網站Glassdoor的數據,這還不到美國圖書編輯收入的五分之一。
但中國就業市場疲軟,青年失業率超過21%,創歷史新高。佔城市新增就業崗位80%的私營部門,仍未從當局對科技和其它行業的監管打擊中緩過勁來。
中國當局雖承諾增加信貸,但企業最終還是受制於脆弱的國內需求。
想讓姚艾琳這樣的年輕人消費的另一個辦法是解決他們的不安全感。許多經濟學家呼籲中國政府加強社會安全網,重新平衡經濟發展。
在姚艾琳居住的北京,如果買了失業保險,累計繳費3至24個月,失業救濟金每月最高可達2233元人民幣,還不足以支付姚艾琳12平方公尺房間的租金。她的父母住在中國農村,很快就會到退休年齡,之後每人每年可領取最多1500元的微薄養老金。姚艾琳每月要花300元給父親買藥,相當於上一堂舞蹈課的費用。
「如果公共醫療保險能覆蓋老年人更多的開支,我會更有安全感。」姚艾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