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和歐盟經濟放緩的全球背景下,中國經濟的復甦也並未達到市場期待的水平,因此半導體周期似乎不太可能很快恢復,台灣經濟將很難在短期內擺脫僵局。
台灣目前的主要問題是由於庫存過多以及需求非常低迷,導致去庫存週期很長。新冠疫情爆發後,供應不足成為主要問題,因此全球製造商紛紛保留更多庫存以防生產中斷。然而,急於獲得和囤積的晶片在需求放緩之際成為了過量庫存,尤其是在加息環境下。
電子產品需求疲軟、去庫存周期長
去庫存週期這個概念理解起來不複雜,但不容易量化。為此,法國外貿銀行開發了「亞洲電子產品庫存壓力指標」,追蹤台灣、日本和韓國的出貨量和庫存增長之間的差距。根據指標顯示,最近一輪的去庫存周期早在2022年3月就已經開始,2022年三季度情況有所改善,但隨後再次惡化。這樣的發展並不常見,去庫存週期往往不會持續這麼長時間,但這一輪企業消耗電子產品和半導體庫存的周期已經成為2000年以來時間最長的,截至2023年5月已有15個月。
在亞洲主要的幾個市場中,韓國去庫存壓力持續最長。2023年7月,韓國半導體出口下降幅度甚至擴大至同比-33%,同期台灣和日本為-12%。這可歸因於韓國晶片製造商在記憶體方面的實力更強,其記憶體正遭受需求大幅下滑的影響,從DRAM和NAND價格下跌可見一斑。
通膨壓力大 家庭可支配收入受影響
外部需求曾支撐和幫助台灣經濟平穩渡過疫情,卻在後疫情時期成為最低迷的因素。此外,當我們審視台灣的競爭力時會發現,新台幣的表現也在疫情期間、台灣大量出口時處於頂峰,如今表現相對疲軟,不足以緩解外需低迷和電子行業去庫存的影響。同時,新台幣疲軟帶來了通膨壓力,對台灣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造成影響。近期人民幣走弱也為新台幣帶來了額外的壓力,不排除會形成惡性循環的可能。聯準會和台灣央行之間的利差仍然高而進一步加劇壓力。
*作者為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布魯蓋爾智庫高級研究員。本文選自165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