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的救世主,現在岌岌可危。國際貨幣基金(IMF)更說全球朝破碎化發展,在此新全球化的趨勢下,將為金融業投下什麼深水炸彈?
上次的救世主,這次能否自救
近日中國房地產龍頭企業恆大與碧桂園無底洞的債務深淵,再次吸引社會的目光。這當中最大的苦主除了是買到爛尾樓的消費者外,應該就屬滿手呆帳的中國銀行業了。過去一向看多中國的高盛公司,日前發布「中國銀行業測試不可能三角」(China Banks-Testing the “Impossible Trinity”)報告,指出由於中國銀行業的獲利日益萎縮,因此無法同時維持「備抵呆帳覆蓋率」、「資本適足率」與「發放股息」。用白話文說就是,過去幾年中國銀行業用發放高額股息的方式來吸引投資者,希望能擋住一再探底的股價,這種作法將升高銀行的經營風險,危及整個金融穩定。一針見血的點出了當前中國銀行業左支右絀的困境。
這些年來中國銀行股的股價一再探底,截至2023年7月,A股42家上市銀行股中,僅剩下寧波銀行一家的股價淨值比勉強超過1,其餘均為跌破淨值狀態,且其中13家銀行的淨值比低於0.5。為了護盤股價,中國銀行業用了兩個後座力很大的險招,第一個是發放鉅額股息,例如2022年整體銀行股合計發放股息超過人民幣5,800億元,創歷史新高。今年光是國有六大行合計就發放超過人民幣4,000億元股息,應該將再創新高。惟這些帳上獲利可能是隱藏壞帳而來,這些配息極可能來自本金,沒人相信中國銀行業真的有賺這麼多錢可分紅。即使真的有這些獲利,比較穩健的做法應該用於打銷呆帳或是充實資本,以提高銀行的風險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