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奕琦導讀:釐清事實的真相─誰製造了貧窮?

發表於 2023-09-18 05:1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當談及發展的分配不均時,政治因素往往比地理、文化、社會等因素更具煽動力與說服力。(示意圖/取自pexels)

研究經濟發展一直是經濟學家的終極關懷,但其範疇包羅萬象,牽涉到社會、政治、教育等領域,因此也最具挑戰性。現代經濟成長理論強調外顯的投資(資本累積)與技術進步的重要性,但就發展的面向而言,實則更注重內顯的影響因素。本書從地理、文化、社會、政治等角度切入,旁徵博引古今中外實例,提出這些因素如何在交互作用下形成發展上的差異。結論是不同地區、族群和國家,並非具有一樣且公平的發展機會,因而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結果。本書引述真實世界的客觀事實來支持相關論述,並強烈批判當今主流社會在討論分配不公時的慷慨激揚論調,有多麼的不切實際與荒謬。

文化,則是人類為求生存而演變出來的制度,反映特定族群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創造財富需要具有某些文化先決條件,包括知識、教育、技能等人力資本的養成,具有這些條件的文化,即使面臨環境制約也比較容易突破限制、成功發展,這也說明為何某些族群,例如海外各地的華人或猶太人,在不同的地理環境或移民社會中,依然能有亮眼的成就。

我們常認為,種族之間或性別之間的經濟差異是源於「歧視」,但更可能的原因是文化的價值觀所致,即經濟差異反映的乃是背後的生產力差異。因此,越能以開放的思維吸收外來文化,越有助於發展;反之,一味排斥外來文化的孤立文化,則限縮了發展的空間。

至於特定政府所制定的特定政策,也會對經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從部落、城邦乃至國家的形成,政治實體擁有分配社會資源的絕對權力,任何政治上的幹預,也會顯著影響經濟發展的軌跡。例如市場經濟體制比計畫經濟體制有效率、開放貿易政策比保護主義更有發展機會,而全球化下的國際貿易秩序,藉由市場擴大能帶來規模經濟與專業化生產分工的好處。然而,種族議題與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分化與衝突,卻埋下了發展不穩定的因子。

當談及發展的分配不均時,政治因素往往比地理、文化、社會等因素更具煽動力與說服力。例如,有一派主流論述認為,分配不均的原因來自於低所得族群長期被壓抑,以及高所得族群的特權效應所致,是社會的不公不義現象。本書作者則以人類的經驗實例來回應,以個人生涯收入的成長軌跡與世代人力資本的累積,說明常見的分配不均統計其實只是一種靜態描述,其真實結構應是動態的社會流動,只有少數人會持續停留在低下階層,尤其是那些寧可不工作、坐領補助或社會福利的人;大部分的人,事實上會隨著人力資本與經驗的累積,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爬升、流動至更高的所得階層。因此,將靜態的分配不均統計數字,視為政治因素導致的不公不義,顯然過於武斷,也昧於事實。

標題:莊奕琦導讀:釐清事實的真相─誰製造了貧窮?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4579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