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 VS 基礎設施 Web3 的下一個 Alpha 在哪兒

發表於 2022-09-03 15:41 作者: 鏈捕手

投 Web3 應用還是投基礎設施,一級市場還有余糧的老板們有此般煩惱。

不同的認知與選擇分叉出一條十字路口。

應用派的擁躉們認爲,時代變了,如今缺的並不是無人問津,如同鬼城的各類公鏈基建,而是真實獲得用戶和資金的應用,因此,下一個周期的重點在於——捕獲“殺手級應用”,投中 Web3 的 Tencent 或者 Bytedance。

2016 年,還在 聯合廣場風投(USV)的 Joel Monegro,寫了一篇名爲《Fat Protocols》(胖協議)的文章,核心思想是:區塊鏈和互聯網價值捕獲模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價值大多被應用層捕獲,比如 Google、Facebook 等,而爲互聯網提供支撐的 TCP/IP、HTTP 等底層協議並不能捕獲價值。

區塊鏈則相反,價值集中在共享協議層,只有小部分價值分布在應用層,由此有了「胖」協議和「瘦」應用的說法。

按照這個理論,那么做區塊鏈投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以公鏈爲代表的基礎設施廣投一遍,回頭來看,這個策略無論在一級還是二級都是有效的,也是過去幾年中行業最大的 Alpha 所在,盡管後來作者 Joel 又寫了一篇文章《Thin Applications》表示,價值捕獲不等於財務回報,但在這個“搞錢”的世界裏,投資回報似乎才是關心的重點。

那么,這個理論還湊效么?

應用派:Alpha 在殺手級應用

“應用派”們認爲公鏈等基礎設施作爲 Alpha 的時代已經過去,逐漸成爲行業的 Beta,新的 Alpha 機會在於應用層。

胖協議理論本質是對協議和應用之間互動關系的總結,因爲任何建立在協議之上的 Dapp 都需要協議的原生 Token 來支持 Dapp 內的任何交互,並且分叉應用比分叉協議更簡單。

但隨着擴容時代到來,新公鏈/ Layer2 競相登場,協議間的競爭催生了更低的 Gas 費用,Dapp 也不再被單一公鏈所綁架,可以多鏈部署。

好比一家公司過去依賴單一市場,不得不向當局繳納高額的稅費,直到有一天變成了一家大型跨國企業,業務更多元化,綜合稅費更低。

就財務價值捕獲的方式而言,應用層更直接,比如,一筆鏈上交易,DEX 可能收取 500 美元的手續費,支付 0.5 美元的 Gas 費用,財務價值更多是沉澱到應用層。

根據 cryptofees 的數據,目前收入前十的項目中,7 個均是應用,甚至此前出現過 Uniswap 收入超過以太坊本身的情況,未來,應用收入超出協議將會是常態。

image

另一方面,大部分協議價值累積源於 MEV,諸多應用已經开始設計方法來減少這種 MEV 價值攫取。

因此,下一個周期的機會在於——超級 Web3 應用,能真實獲得用戶和資金的消費級應用,BAYC 等藍籌 NFT 也可以歸於此類。

當 Web3 應用有了大量真正的用戶(已經爲應用付費),那么便可以“爲所欲爲”,自己打造基礎設施。

首先,應用可以通過自建 DEX 和 NFT MarketPlace 將價值留在系統內,比如 StepN 內建交易所 DOOAR 上线不久,就成爲了“Solana 最大 DEX”,其核心收入來自於應用內 NFT 市場交易版稅及手續費。

其次,在區塊鏈模塊化時代,一鍵發鏈不再是難事,無論是像 Axie Infinity 自己 Fork 一條以太坊側鏈 Ronin,還是 DYDX 利用 Cosmos-SDK 搭建自己的鏈,還是 DefiKingdoms 使用用 Avalanche 的 Subnet (子網) ……

因此,缺的不是基礎設施而是殺手級應用。

基建派:應用短暫,基建永恆

“基建派”中大多數人都有技術背景,並且往往就職於一家財大氣粗的大 VC,在其中一些人看來,投“應用”屬於低門檻小兒科,真正體現技術還得是“投基建”。

對於大體量資金而言,投資往往追求確定性和重倉的機會,公鏈之類的基礎設施才是大敘事,高天花板的“資本容器”。

和互聯網的應用不同,Web3 應用的“瘦 ”,不僅體現在價值捕獲,更多是一種輕量化和可組合性的體現。

從基礎框架上看,互聯網超級企業傾向於不斷擴大其平台,通過將用戶鎖定到自家的專有接口中,實現數據的壟斷,但 Web 3 中的消費應用往往建立在多個「 可組合的 」協議之上,這些協議在很多接口中提供特定的服務,協議上的衆多應用共享資源和數據。

從數據歸屬上看,互聯網的商業模式依賴於數據壟斷,將用戶鎖定在自己的系統內,不斷榨取用戶的數據價值,但在加密世界,個人擁有數據控制權,即插即用。

可組合性的框架和非托管數據模式相結合,可以讓 Web3 應用在協議層級共享資源,以極低的成本建立和運行,效率和成本優勢讓 Web3 應用依然可以挑战“巨鱷”,但是問題隨之而來,那就是 Web3 應用的網絡效應和護城河並不深。

傳統互聯網應用的護城河之一就是用戶的數據壟斷,比如社交圖譜和關系鏈,但在 Web3,失去了這一點,伴隨而來的是因財富效應帶來的“流動性遷移”,用戶和資本並無太大忠誠度,猶如牧民,逐水草而居。

因此,我們往往看到某一個加密應用在某一段時間異常火熱,然後快速沉寂下去,但是不管應用如何變遷,支撐應用的協議層永遠長青。

其次,即使想要捕獲應用層的機會,那么第一步也應該是看相應的基礎設施,先通過投資基礎設施,在某個生態中建立影響力,再去投資生態內的優質應用,否則在一些相對封閉的生態系統內,並沒有太多“外來參與者”的機會。

我們怎么看?

應用與協議並非先有雞再有蛋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螺旋上升,基礎設施爲應用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應用的創新又促進新的基礎設施向前發展。

聯合廣場風投 USV 曾在 2018 年撰文,用燈泡和電網的關系進行對照解釋:

“燈泡(應用程序)是在電網(基礎設施)之前發明的,你不需要電網來就可以擁有燈泡,但爲了讓消費者廣泛使用燈泡,你又需要電網!”

就目前而言,我們更關注應用層敘事。

造一座城市很簡單,但是建立一個城市的生態很難,需要不斷有公司進駐,有居民來生活、消費和投資,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最常見的情況就是,一廂情愿“造城”,最後無人問津,成爲 To VC 的鬼城。

在僞需求遍地的加密世界,找到一個真正的需求並非易事,在實際解決應用的基建需求前,創建基礎設施是沒有意義的。

越來越多的應用开始根據自己的需求去構建相應的基礎設施,僅以遊戲領域爲例,智能合約錢包 Sequence 由卡牌遊戲 Skyweaver 團隊構建;3A 遊戲工作室 Gunzilla Games 構建了一個區塊鏈平台 GunZ;韓國遊戲开發商 Com2u 啓動新的區塊鏈主網 XPLA……

我們期待,“應用-基建-應用”的正向螺旋帶來真正的 Supercycle!

附文:

注:下文是 USV 於 2018年10月發布的文章《 The Myth of The Infrastructure Phase 》,闡述了他們所認爲的Web3 基礎設施與應用的關系。

Web 3.0 社區的一個共識是,我們正處於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階段,現在要做的正確事情是建立基礎設施:更好的底層公鏈,更好的鏈間互操作性,更好的客戶端、錢包和瀏覽器。其原理是:首先我們需要工具,一旦我們擁有這些工具,那么我們就可以开始建立應用程序。

但是,當我們與正在構建基礎設施的創始人交談時,我們不斷聽到,他們認爲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讓开發人員在基礎設施上建立應用程序。現在,如果我們真的處於基建階段,爲什么還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呢?

我們的假設是,事情實際上不是這樣發展的,我們不是在一個基礎設施階段,而是處於應用程序—基礎設施周期的另一個轉折點上。

事實上,現代新技術的發展歷史表明,應用程序會催生基礎設施的完善,而不是說我們首先要建立所有的基礎設施,一旦我們有了我們需要的基礎設施,我們再开始建立應用程序,情況恰恰相反。

這成爲一個重要話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平台 ”往往是最大的價值機會(對 Facebook、Amazon/AWS 等來說都是如此),所以自然會急於建立一個主要的平台來獲取價值。這在區塊鏈網絡中可能更加真實:價值往往在協議層而不是在上面的應用層中累積。

但是,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平台是從應用—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的迭代循環中發展起來的,很少在外部真空中建立。

首先,應用程序激發了基礎設施,然後,基礎設施會催生新的應用。

我們在重大平台誕生的歷史事件序列中看到的是,首先有一個突破性的應用程序,然後這個應用帶來了階段性的發展,在這個階段中,我們建立基礎設施,使類似的應用程序更容易建立,而基礎設施允許這些應用程序被廣泛的消費者採用。

應用程序和基礎設施在周期中相互促進,而不是不同的、獨立的階段。

例如,燈泡(應用程序)是在有電網(基礎設施)之前發明的,你不需要電網來就可以擁有燈泡,但爲了讓消費者廣泛採用燈泡,你確實需要電網,燈泡這個突破性的應用首先出現在 1879 年,然後從 1882 年开始由電網开始跟進。

另一個例子,飛機(應用)是在有機場(基礎設施)之前發明的。你不需要機場就可以擁有飛機,但是爲了讓消費者廣泛採用飛機,你確實需要一個機場,所以飛機這個突破性的應用首先出現在 1903 年,並催生了一個發展階段,人們在 1919 年建立了航空公司,在 1928 年建立了機場,在 1930 年建立了空中交通管制。

互聯網也有同樣的模式。

我們從第一批應用开始看:信息傳遞 (1970 年)和電子郵件 (1972 年),然後激發了基礎設施,使信息傳遞和電子郵件更容易被消費者廣泛採用:

以太網 (1973 年),TCP/IP (1973 年),以及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1974 年)。

然後是下一波應用程序,即網絡門戶 (1990 年的 Prodigy,1991 年的 AOL)。網絡門戶激發了我們建立基礎設施 (1990 年代初的搜索引擎和網絡瀏覽器)。然後是下一波應用程序,早期的網站,如 1994 年的 Amazon.com,這又導致了一個階段性的爆發,我們建立基礎設施,如編程語言 (1994 年的 PHP,1995 年的 Javascript 和 Java),使我們更容易建立網站。

然後是下一波更復雜的應用程序,如 Napster (1999 年)、Pandora (2000 年)、Gmail (2004 年)和 Facebook (2004 年),這導致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興起,使其更容易建立更復雜的應用程序 (2004 年的 NGINX 和 Ruby on Rails,2006 年的 AWS),周而復始。

我們在最近的移動應用迭代中也看到了這種模式:首先,我們有一套非常依賴流媒體視頻的流行移動應用。Snapchat (2011 年)、Periscope (2014 年)、Meerkat (2015 年)和 Instagram Stories (2016 年),而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公司正在建設基礎設施,使移動應用程序能夠輕松地添加視頻,Ziggeo (2014 年)、Agora.io (2014 年)、Mux (2017 年)、Twilio 視頻 API (2017 年)、Cloudflare Stream (2018 年)。

這個周期也正確解釋了 Web 3.0 的事件順序。我們從第一個突破性的應用开始,2008 年,BTC 網絡作爲第一個區塊鏈基礎設施出現,緊接着,2011 年出現了絲綢之路,作爲最臭名昭著的早期加密貨幣應用,這激發了新的基礎設施,如 Sidechains 和 Drivechain (2015 年)、Ethereum 智能合約和 ERC20 協議 (2015 年)、Lightning 閃電網絡 (2015 年),使建立新的應用程序變得容易,以及像 Coinbase (2012 年)和 Metamask (2016 年)的基礎設施,使用戶能夠採用這些新的應用程序。

這種新的基礎設施帶來了下一波應用程序:代幣/ICOs (2017 年)和早期的 dapp (2016 年的 Rouleth 和 vDice,2017 年的 CryptoKitties),又激發了新的基礎設施:Infura (2016) 和 Web3js 和 Zeppelin (2017)。我們現在正在等待下一個大的應用程序,這將有助於指導下一波基礎設施的發展。

鄰近的可能性

每個主要平台(電力、汽車、飛機、網絡、移動等)發展的共同主題是,鑑於我們目前可用的工具,我們建立了我們能做的應用。在《好點子從何而來》中,史蒂芬-約翰遜將此稱爲 "鄰近的可能性",換句話說,你可以打开通往隔壁房間的門,但你不能真的跳過步驟,從前廊打开後門,很難成功構建遠遠領先於應用市場的基礎設施。

每次,從應用程序到基礎設施的周期重復,由於之前循環中構建的基礎設施,讓新應用程序成爲可能。例如,YouTube 可以在 2005 年建立,但不能在 1995 年建立,因爲 YouTube 只有在 21 世紀初部署了寬帶等基礎設施後才有意義,這發生在 eBay、Amazon、AskJeeves 和我最喜歡的 Neopets 等第一批熱門網絡網站之後的基礎設施階段。

Chris Dixon 和 Fred Wilson 在最近的一期 a16z 播客中談到了這個概念。Chris 有一個來自 dot com 網絡時代的棋盤遊戲,叫做 Dot Bomb,用以取笑 90 年代末的愚蠢的網絡公司。而他指出的是,所有 dot com 時代的 “愚蠢 ”想法現在都是價值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需要好幾個”應用--基礎設施“循環周期迭代孕育出的應用,在短暫的一兩個周期內看上去沒有意義。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基礎設施階段的症結所在,如果我們考慮一個脫離了 現行“基礎設施階段”的應用程序,就有可能在一個投機性的真空中建立過於遠大的目標。我們需要應用=>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的循環來保持我們的誠實。

隨着每個新平台的周期越來越多,建立和使用這些應用程序的成本也越來越低。在 1995 年建立 usv.com 的成本要比今天的成本高很多個數量級,而今天創建 Web 3.0 應用程序的現金、精力和時間成本要比 15 年後的成本高。

开發框架與投資框架

從投資者的視角看,重要的是要區分技術框架和投資框架,前者解釋了什么時候可以建立什么,後者解釋了什么時候可以成爲一項好的投資。

應用=>基礎設施=>應用=>基礎設施的周期解釋了什么時候可以建立應用或基礎設施,但不一定解釋什么時候投資於應用以及什么時候投資於基礎設施。

以電燈泡爲例。是的,它們是在電網之前發明的,但是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在電網建成之前,卻沒有人賣出大量的燈泡。

結束語

我們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爲什么在這個周期中,應用是第一位的,而不是基礎設施在第一位?

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在有應用程序要求你解決他們遇到的基建問題之前,創建基礎設施是沒有意義的。

你怎么知道你正在建設的基礎設施解決了一個真正的問題?現在建立加密貨幣基礎設施將是一個挑战,直到有一個突破性的加密貨幣應用程序,其他开發人員想要模仿,並需要更好的开發工具和基礎設施來做到這一點。

在加密貨幣領域有一種說法,即首先我們需要建立偉大的工具,一旦我們有了工具,然後我們就可以建立應用程序。但我們希望表明的是,在其他平台的轉變中,在有偉大的工具之前,我們能夠建立最初的幾個應用程序(雖然它是更多的現金和時間),然後這些早期的應用程序激發我們建立工具,然後循環往復。

快樂地 Buidl 吧。

撰文:多啦 B 夢   深潮TechFlow

來源:鏈捕手

標題:應用 VS 基礎設施 Web3 的下一個 Alpha 在哪兒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639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