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15年裡,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認為全球化已經窮途末路,日薄西山。支持這一論點的一個廣為引用的數字是:貿易佔全球產出的比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最高潮時達到頂峰,此後再也沒有恢復。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如果全球化真的發生了逆轉,新指標反映的這種情況似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標準數字
那是國際主義的黃金時代。共產主義垮台以及1991年蘇聯解體為貿易開闢了新領域。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於1995年成立。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由此全面進入全球化時代。
2007-0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人們開始質疑當初是否應該推行全球化。
經濟學家用進出口的美元價值來衡量貿易,從事運輸工作的人則更傾向於噸公裏,即貨運總 裏程乘以總重量。這一統計單位將五噸貨物運輸20公裏等同於兩噸貨物運輸50公裏、或是一噸貨物運輸一公裏的100倍。美國交通運輸統計局(U.S. Bureau of Transportation Statistics)使用噸公裏來比較航空、火車和卡車貨運。
一位航運業高管告訴Ganapati,這一統計單位反映了「我們的運輸量和運輸距離。它囊括了這兩方面的資訊」。
在今年夏天發表的一篇論文中,Ganapati和Wong計算了全球貿易體系的噸公裏指標。他們發現,雖然全球貿易佔GDP的比重在2008年時達到峰值,但2020年貿易貨運噸公裏達到82兆,較2008年的55兆激增49%。2008年至2019年期間,該數值的成長比全球經通膨調整後的GDP增幅高出18%。
解決相關悖論
如果貿易貨運噸位和距離都上升了,貿易額怎麼會下降呢?顯而易見的是,在運輸的物品每噸價格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就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果運輸的物品每噸價格在下降,亦或若貿易組合正轉向諸如原材料此類每噸成本更低的物品或某種組合,也可能出現上述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