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德國設廠計劃如今因德國政府預算問題,不僅補貼恐告吹,還有可能破局。但台灣專家認為,此案利益相關的各方有如「坐在同一艘船上」,想必會盡全力共同解決問題,否則若失去台積電投資,歐盟的晶片自主戰略恐怕達不到預期目標。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TSMC)即將在德國設廠,但德國政府的預算缺口可能衝擊德國對台積電的補貼;此事引發各界憂慮台積電赴德設廠計劃生變,但台灣的專家觀察,台積電設廠對德國、甚至歐盟而言,是達成歐洲晶片自主的關鍵,因此各方的利害關係人想必會「卯足了勁,用洪荒之力」,協助台積電處理設廠問題。
「我從來不認為台積會很緊張或者憂慮……我認為是歐方、德廠跟德國半導體業者會擔心。」楊瑞臨認為,歐洲方面必定會致力排除台積電設廠的障礙,「如果沒有卯足勁(解決問題),其實最大的損失是他們,不是台積」。
楊瑞臨指出,對德國來說,台積電赴德設廠除了能創造就業機會,也有助於強化、提升當地半導體的生態體系。對歐盟半導體產業的戰略,以及目標設定與達成而言,此案也有非常重要的「定錨」與指標意義;如果台積電最終不前進歐洲,歐盟恐怕實現不了《歐洲晶片法》(European Chips Act)的政策目標。
問題出在哪裡?
今年8月,台積電的董事會批准投資34億歐元,在德國薩克森州的德勒斯登建廠,台灣政府則在10月底核准台積電與歐企合資。
這項計劃投資額估計至少100億歐元,德國政府承諾補貼50億歐元。預計開設一間新企業,稱為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由台積電持股70%;德國的博世(Bosch)、英飛凌(Infineon)和荷蘭的恩智浦(NXP)等企業亦有合資,各持有10%的股份。新工廠將於2024年下半年動工、2027年投產;外界預期,該廠主要針對歐洲的車用晶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