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變碳殖民主義!窮國只分到一小部分碳銷售額,經紀公司卻從中賺飽

發表於 2023-12-13 10:40 作者: 中央社

窮國只分到一小部分碳銷售額(美聯社)

碳權交易近年傳出計算不實與被控淪為「漂綠」工具,挨批無助達標淨零排放。金融時報一篇社論認為,碳權交易固不該因噎廢食,但也不應變相成碳殖民主義。

自願性碳交易市場有漏洞,實務運作成效不彰

金融時報的社論指出,當一噸二氧化碳從大氣中移除或避免排放時,就能獲得信用額度的碳權,算是達成淨零排放的可行交易機制。南方世界等開發中國家擁有龐大碳捕捉量能(如生物多樣性的雨林)是供給方,尋求抵銷排放的西方國家與企業是需求方,形成基本供需。

然而看似不錯的碳交易運作實務上卻效果不彰。20億美元的自願性碳市場(VCM)全球貿易挨轟為「漂綠」,碳交易價格從去年高峰大幅下跌,自願性碳市場被認為標準可疑且不夠透明。然而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指出,若能修補這個市場機制的漏洞,碳交易市場有達到1兆美元的潛力。

延伸閱讀:

富國買碳權有助窮國發展經濟與應對氣候的說法也不無疑問。當地政府和在地社區有時只能分得碳權銷售額的一小部分,而居間仲介的經紀公司則從中賺飽,機制甚至可能扭曲為刻意拉高碳排以催生新的碳抵換計畫,淪為「碳殖民主義」。

碳交易市場可能會降低企業和政府的減碳誘因

2015年達成的巴黎氣候協定裡,第6條允許各國碳權交易以實現各國「國家自定貢獻」所設的減排目標,重點在於避免重複計算,即同一個雙邊合作計畫被兩個國家都算為自身達標的減排成績,但當前即便是聯合國旗下的倡議體系,也不代表計算質量俱有保證。

社論認為應杜絕不實碳抵換計畫,另應將資金聚焦於真能實際減排的碳捕捉或清除技術,確保碳抵換計畫能做到確實減排;訂出衡量和監控各項措施實際吸收二氧化碳污染的有效一致計算標準,另需做到確保如雨林在地社區能如實蒙受其利。

社論建議,應由多邊開發銀行體系與聯合國專家合作推動共同架構,扮演匡正自願性碳市場要角,例如協助發展一套全球性的碳權登記機制,促進自願性碳市場透明和體制健全。

責任編輯/郭家宏

標題:碳交易變碳殖民主義!窮國只分到一小部分碳銷售額,經紀公司卻從中賺飽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7476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