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之音:中國電動車殺價血流成河 還有7成品牌待宰

發表於 2024-03-20 16:0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遍地開花,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能過剩、供過於求後開啟「低價割喉戰」。(法新)

高佳菁/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砸錢補貼發展新能源車(包括純電及混合動力車款等),造成新能源汽車產業遍地開花,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在產能過剩、供過於求後開啟「低價割喉戰」。雖然有官員在中共兩會釋放消息稱,正在研擬刺激消費政策,紓解產業困局,但一些大部份中國人都沒聽過的電動車製造商仍接連停工關廠。分析人士指出,曾經有上百個品牌的中國電動車經市場淘汰只剩20家,未來2年內還會再倒閉7成。

《美國之音》報導,中國新能源車的價格戰,現在已升級為貼身肉搏戰,中媒《澎湃新聞》日前報導中以「血拚」形容這場由中國品牌比亞迪(BYD)掀起的價格大戰。

比亞迪旗下售價約人民幣10萬元(約新台幣44萬元)的車型一口氣降價人民幣2萬元(約新台幣8萬元),使得競爭對手也只能降價回應,吉利、五菱跟長安等大廠降幅分別達人民幣1至3萬元。

《澎湃新聞》指出,新能源車平均砍價達30%的結果,迫使燃油車也得跟著降價以清庫存。二手車商受到的衝擊更是殘酷,甚至有些大型二手車商乾脆轉行。

面對新能源超銷售難題,中國官方表示,正在研擬新的購車貸款與車險定價機制,積極支持新能源汽車出口及海外佈局,用刺激消費和出口政策來紓解產業困局。

投資諮詢機構沙利文大中華區諮詢經理王毅誠分析,壓低車帶頭其等於降低購車門檻,優化新能源車險訂價則可以降低用車成本,上述手段可望刺激一些銷售量,但政策落實仍須觀望。另外由於價格戰白熱化超過預期,光靠政策對於緩解行業虧損效果非常有限,行業回歸理性競爭才是關鍵。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董事莫爭春則認為,官方給的政策是「走一步看一步」,且補貼的是消費端,並非直接扶植車商,車商仍要面對激烈的淘汰賽,由消費者決定生死。

《美國之音》指出,官方補貼或許在短期內有助刺激消費,對於行業長期發展,卻可能潛藏風險。台北的力歐新能源董事陳子昂表示,過往中國的財政補貼,常導致企業產能擴張的速度大於全球需求的速度,結果是毛利率降低,最終產業「死成一片」。

陳子昂表示:「中國電動車市場過去3年被淘汰的汽車品牌至少有75個,到明年估計還有6、7成的品牌還會被淘汰,價格戰傷到的是新創品牌跟中小型車廠。」他補充,依照過往,中國會放任市場去競爭,存活下來的企業才有機會受到官方的大力扶持,變成世界最強。

莫爭春也表示,中國新能源車企將在今年迎來鉅大洗牌,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難比避免。

不過電動車大幅降價的原因,還有全車最貴的零件、電池變便宜了,由於鋰、鎳等原材料價格回落,中國製電池成本又僅是歐洲的3分之1,加上市場規模效應,使產品有更多利潤空間,導致廠商為搶市佔率而削價競爭。

不過比起降價求售,車企停工停產的消息更令中國媒體關切,《瀟湘晨報》本月12日指出,在廣西南寧,被當地政府視為重大標誌性專案的哪吒汽車南寧廠已停工超過半個月。此前,另一家電動車企業高合汽車在2月18日宣佈停工停產6個月。

在產能巨大,國內消化不了的情況下,「外銷」成為新能源的另1條賽道,現在中國積極開拓非洲和東南亞電動車市廠,包括在泰國、印尼、越南等都有不錯表現,但歐美因擔心受控於高度依賴中國綠色供應鏈,展開聯合抵制。

中國與西方地緣政治緊張態勢,也會影響中國汽車出口。諮詢經理王毅誠指出,中國新能源車出口數據大幅成長,包含上企、吉利等車企去年在歐洲的市佔率超過9%,中國新能源電動車加速擴張,攪動了國際汽車市場局勢,引發歐美警覺,而在地緣政治衝突下,會對中國品牌在歐美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標題:美國之音:中國電動車殺價血流成河 還有7成品牌待宰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0620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