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祭出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管制令,劍指中國。有中國半導體業者擔心管制範圍廣泛,「比美國去年的制裁更令人憂慮」。中美科技角力之下,日本也正磨刀霍霍,伺機成為半導體產業布局要地。
日本經濟產業省週二(5月23日)宣布,對23種晶片製造設備的出口限制措施,最快今年7月23日生效。中國商務部批評,此舉是「對出口管制措施的濫用,是對自由貿易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嚴重背離」,要求日本「立即糾正錯誤做法」,且中方「保留採取措施的權利」。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4月曾發布聲明,批評日本「幹涉全球貿易自由化、扭曲供需關係」,並呼籲中國政府「果斷採取措施予以應對」。該協會主張日本管制範圍太廣泛,「遠超國際通行的管制物項清單」,而且「表述模糊,可能影響成熟工業供應鏈」。
此前,荷蘭也祭出類似管制令;據傳美國、日本跟荷蘭達成了協議,欲聯手限制中國取得先進半導體設備的管道。4月,中國政府要求美日荷三國澄清此協議是否為真,並呼籲世界貿易組織(WTO)關切此事。
比美國更嚴格?
一名跟晶片廠商往來密切的中國官員說,荷蘭半導體業者艾司摩爾(ASML)只會有先進晶片製造設備受到限制,但日本公司受到的管制範圍更為廣泛。ASML相關人士表示:「日本政府的意思是,他們會要求所有產品都要獲得許可,而許可會不會獲批准是個問題……日本人走得比我們更遠。」
據報導,美國去年10月管制的設備涉及14、16奈米或更精密的製程,日本的規範則涵蓋浸潤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器材用、較基礎的45奈米製程。
28奈米以上、技術已經成熟的製程,對中國來說是回應美國管制的重要策略;中國最大半導體廠商中芯國際(SMIC)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的實體清單之後,近期正在建設4座新工廠,增加低階晶片的生產。中國政府也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本土設備供應商,但中國仍高度仰賴進口的晶片製造設備,因此曾希望能透過韓國或日本的技術來替代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