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鯨豚秀6 / 海生館18年前取消鯨豚秀後 依科學證據設計人鯨互動
發表於 2024-08-25 11:37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中央社記者黃鬱菁屏東縣25日電)海生館多年前取消白鯨與遊客互動活動,轉型回歸教育本位並發展虛擬體驗,對於動物展演修法後,限制水域保育類動物不當展演或與人互動,海生館認為,互動並非全然負面,應依科學證據設計。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2002年引進白鯨,2006年取消白鯨馬戲式表演,讓遊客觀看餵食與訓練的平台,也在2014年第7隻白鯨死亡後關閉,回歸教育場所本位,投入白鯨照護與治療相關研究,並將科普資訊放在展板。
曾參與「動物展演管理辦法」修法討論的海生館助理研究員李宗賢,同時也是台灣動物園水族館暨水族館協會監事,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表示,談法令上的互動要很小心,禁止人類跟海洋哺乳類互動,對動物未必全然是好事;以海生館白鯨為例,在關閉遊客平台後,仍是維持許多與飼育員的必要互動。
李宗賢說,飼育員每天藉餵食過程讓白鯨做一些動作,這樣的訓練有2個目的,一是讓圈養動物多運動、增加刺激,二是脫敏適應,以利配合獸醫師檢查,才不致在實際健檢過程緊迫。
李宗賢指出,這些訓練也是「豐富化」的一種,所謂「豐富化」是為避免圈養動物因無聊漫無目做重複動作、自殘或互咬,藉由飲食、環境,或人與動物互動等增加刺激。
動物展演新規範上路,國內另2家鯨豚秀業者勢必面臨營運挑戰,李宗賢坦言,討論政策時應有較多科學證據支持,沒有作過研究,難以斷言哪一種類型的動物跟人互動一定對動物有負面影響,不過互動應該要有所本。
李宗賢舉例,根據科學期刊相關研究、或動物在野外天然習性,依照場館環境,可選擇對動物有益的動作設計互動橋段;即使非動物天性動作,如讓動物練習健康檢查時的動作,或是可增加動物運動量方式,也是在圈養環境中,能夠給動物創造更好生活環境的方法。
李宗賢建議,業者可委託專家學者作文獻回顧或實驗設計,來判斷特定互動對動物影響為正面、負面或沒有影響。
海生館2018年出保育宣言,將不再引進純展示用保育類野生海洋哺乳類生物,近年也發展投影與沉浸式數位體驗等新型展演方式,館內3隻白鯨走後,未來將以科技取代實體展示。
至於人類有沒有可能有一天完全不展示動物?李宗賢認為,未來30年可能都還辦不到,就算技術允許,民眾接受程度卻難以評估。
但他也說,法令持續更新,也是可以讓動物飼養評估過程精進;在決定養一隻動物前,事先考量是否有適當空間、資源、人力作良好照顧,即使現在虛擬體驗無法完全取代真實展示,對動物負責的精進模式仍可成為大眾學習樣板,不論是水族場館或一般家庭。(編輯:陳清芳)1130825
-
2024/08/25 11:41
-
海生館18年前取消鯨豚秀後 依科學證據設計人鯨互動2024/08/25 11:37
-
2024/08/25 11:34
-
2024/08/25 11:33
標題:再見鯨豚秀6 / 海生館18年前取消鯨豚秀後 依科學證據設計人鯨互動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55505.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