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對外投資「三不政策」 不在地聘僱、採購、技轉引發不滿
發表於 2024-12-31 00:0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泰國是比亞迪的海外生產重鎮。(法新社)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美中關係緊張以及國內營運成本提高等因素,促使中國企業紛紛出走,在境外投資生產,然而中企抗拒在地聘僱勞工、進行採購、分享技術,導致相關歐亞國家加劇施壓中企技術轉移,與此同時,中國決策者也擔心此海外投資風潮恐使本國產業空洞化。
《經濟學人》指出,截至6月的過去1年,中國企業在海外的非金融資產投資達紀錄性的1770億美元,其中逾5分之4投入「綠地」項目,即為建設而非收購的投資計畫,該金流相當於中國國內生產總額(GDP)的1%,以及1980年代中期,日本企業集團每年將其低價值製造遷移海外的支出水準,日本早期的對外直接投資(FDI)浪潮重塑全球製造風貌,並協助東南亞國家在價值鏈中攀升。
中國這波的FDI是美中政策的結果,美國總統川普第1任期的關稅措施,引發中國企業在海外設廠生產。同時間,中國的勞動成本飆漲、低價值產品利潤萎縮。疲軟的消費支出與對製造業擴大提供貸款,引發業者陷入價格戰,並促使其尋求新市場。
結果中企傾注資本在新興國家設廠。中國此波投資與2014年至16年的情形有別,當時中國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中國投資人在可安全藏富的西方國家,收購標竿資產,比如紐約華爾道夫酒店,2016年,富國佔中國對外投資80%,2023該比例降至30%。
而此次中國投資的受惠國是所謂的跳板國家,透過這些國家,中國保有進入西方市場的管道,當中許多位於東南亞,比如越南取得低附加價值產品的生產投資、印尼獲得關鍵礦產投資,馬來西亞與泰國則是中國電動車生產的重鎮。
由於所有這些國家都希望生產較先進的產品,因此中國的投資理應受到歡迎,然而問題出在中國企業一開始就偏好引進自己的勞工。今年前11個月中國招聘平台公佈前往海外的新職缺超過41.8萬個。即使在可輕易取得技術勞工的德國,寧德時代電池廠仍有20%中國籍勞工。馬來西亞前貿工部副部長王建民說,在中國的投資項目中,本地勞工鮮少過半。
此外,中國官員積極將技術留在國內。中國商務部要求電動車企不能將其核心技術帶出國家,以避免其他國家獲得競爭優勢,監管機關也試圖將海外的營運限制在所謂的「螺絲起子」廠,亦即勞工組裝中國製造的零件,而非在地採購。
對中國進口的依賴反映在貿易失衡的擴大。今年前10月,東南亞國協(ASEAN)10個成員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達1440億美元,年增38%。讓事態更糟的是中國企業碾壓在地對手。2023年中國車企在泰國的市佔率倍增至11%,不僅擠壓競爭者,也衝擊生產零件的在地企業。
今年上半年,泰國有兩千家汽車廠關廠,年增40%,其中包括日本車企鈴木,一家汽車零件商警告,整個上遊供應業可能被消滅。這引發相關國家的不滿,一名馬來西亞官員說,「不能只是使用我們的土地,而不聘僱我們的人、購買我們的產品」。
標題:中企對外投資「三不政策」 不在地聘僱、採購、技轉引發不滿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9288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