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許多研究顯示,主動型基金的績效經常比被動型基金差,因此指數型基金愈來愈蓬勃發展,除了開放型指數型基金外,能在證券交易所交易的指數型基金ETF,有比傳統的開放型指數型基金更夯的趨勢,以下開始介紹ETF。
開放型指數基金雖然對投資人有好處,但是還是有開放型基金的缺點,諸如:不論投資人何時申購或贖回,僅能以當天收盤價計算的淨值交易;如果有人贖回,基金必須賣股票,但是資本利得稅由所有受益人共同承擔;為了應付投資人贖回,基金必須保留一部分現金,因而無法善用所有資金;因申購而有新的資金流入基金時,為了追蹤指數,基金必須迅速投入市場,可能造成因流動性問題,而以不利的價格成交及支付交易費用等問題。
台灣只有一檔追蹤台灣指數的開放式指數型基金(元大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基金,不配息),但有上架追蹤海外指數的開放式指數型共同基金(例如:元大大中華價值指數基金、元大巴西指數基金、復華已開發國家300股票指數基金等),投資時也需要注意外匯風險。
ETF像封閉型基金,有一段基金募集期間,但是募集的形式和參與的投資人與封閉型基金不同。募集形式是實物創造(redemptioninkind),由參與證券商與法人將標的指數的成分股按指數的組成比例及基金公司訂定的創造單位(creationunits),交給基金公司換取ETF。
創造單位的意思是每次實物創造必須創造這個單位的ETF股數,例如第一個在美國發行的ETF叫做SPDR,追蹤標準普爾500指數,創造單位是50,000股,總創造金額為創造單位乘以美股ETF的價格,因此需要龐大的資金,並非像一般共同基金,由一般投資人出少量資金,將現金給基金公司,集合大家的資金操作。「創造」ETF的好處是,基因公司手上握有的標的股與指數基本上一樣,可以達到複製指數的效果,反之,如果基金公司募集的是現金,即必須到市場去買指數的成分股,不僅交易成本高,而且不容易在短期間內買足指數成分股,造成無法完整複製指數,產生追蹤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