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持續低迷的經濟走勢,經濟學家呼籲中國政府實施更大膽的刺激政策、促進消費支出,甚至像美國在疫情期間那樣直接派發現金。不過,強造中國不希望採取西方國家的刺激消費政策、更明確反對向國民發放現金,而是敦促人們盡可能保持「耐心」。
香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表示,中國的決策者長期以來都認為,與其把錢發給民眾,不如把資源調配到國有部門以便更快且更可靠地促進經濟增長。他說,決策層認為消費者比國有企業更加變幻莫測,更不容易掌控,消費者手中即使有了錢,也不一定會花得更多。
《華爾街日報》稱,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不願加大力度押注刺激消費。中國官員抗拒採取一些會鼓勵人們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的政策調整,比如擴大醫療福利和失業救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郝福滿(Bert Hofman)表示,中國家庭從社會保障體系中獲得的現金福利僅佔GDP的7%,約為美國和歐盟比例的三分之一。瑞銀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家庭將可支配收入的33.5%用於儲蓄,高於2019年的29.9%。中國的家庭儲蓄率一直位居全球最前列。
經濟學家和消息人士指出,中國政府可能採取的選項包括加大基礎建設、增加政府重點項目支出、在最近幾次降息之後進一步放鬆信貸。《學習時報》8月16日刊登的文章就指出,投資不該只是形成即期需求、更要作為成長的真正動力。《華爾街日報》指出,北京傾向讓政府在促進經濟成長扮演核心角色,包括將資金引導到半導體、AI等有助於推進中共目標的重點項目。但許多經濟學家擔心,這麼做仍不足以重振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