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拉開「一帶一路」帷幕。10年過去,原本豪情壯志的對外輸出基礎建設計畫,早已開始收縮並盤點,內涵也已出現轉折。
這與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時形成一強烈對比。當年,剛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習近平在秋天出訪中亞四國與印尼,分別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就此誕生。之後,如大筆一揮的「一帶一路」兩條路線的地圖被世人廣為所知。
中國對一帶一路的態度轉變,從大撒幣改成講求細緻
中國能夠寫意地豪邁一揮擘畫「一帶一路」的藍圖,與當時中國經濟發展與其樂觀看待國際局勢有關。彼時,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2013年的前後幾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從2010年到2014年)至少都有7%;美中關係也未如現在緊張與詭譎。
延伸閱讀:
2018年8月,也就是這一倡議提出的5週年上,習近平在一座談會上說,過去幾年共建「一帶一路」完成了總體布局,繪就了一幅「大寫意」,今後要聚焦重點、精雕細琢,共同繪製好精謹細膩的「工筆畫」。
也就是在這時,描述中國繪畫的兩種筆法:豪情揮灑的「寫意畫」,與細膩精湛的「工筆畫」,成為官方描述「一帶一路」政策轉折的意涵。現在官方盼以「工筆」的技巧,對於一帶一路更為講究「細緻」與「細膩」。
這位北京知名的國際關係學者說,「工筆畫」的核心含義,是要根據實際情況仔細觀察,仔細分析,具體規劃,具體商議,「不能做毛躁的事情」。這一兩年開始中國政府已經不願往「一帶一路」項目上依舊大投錢。即使投錢,也是暫時主要為清理債務、減少前期投入帶來的損失。
台灣問題與美國關係更重要,一帶一路相對較後面
這反映在中國的投資計畫上,根據德國之聲引述復旦大學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的統計,「一帶一路」在2017年的時候基本上已經達到頂峰,在此之後的投資差不多只能達到那時的65%水平。包括項目規模也明顯縮小,平均投資規模在3.92億美元,比2018年的水平低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