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碳權交易所今(22)日啟動首批國際碳權交易,包括台積電、鴻海、中鋼、長榮及各大金控等27家企業共襄盛舉,合計成交8萬8520公噸碳權,成交金額逾80萬美元,一舉超越新加坡碳交所(CIX)開張首日的1.2萬噸,熱度超乎碳交所原先預期。碳交所董事長林修銘表示,首批買家以金融業佔大宗,其中某家金控更是「最大戶」,加上電信、鋼鐵、半導體、航運等產業龍頭,希望發揮以大帶小的效果。
「交易會讓大家知道手上的碳權是有價的。」經濟部長王美花表示,國內許多企業已經體會到碳權的重要性,透過國際合作,可以大家讓知道台灣重視碳權,也有機會協助友邦減碳、拿到國際碳權,同時可為企業所用,如今踏出第一步,未來才知道如何改善。
環境部長薛富盛提到,環境部已經發布「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專案管理辦法」,對外公布減量額度的審核、程序,12月15日也預告明定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的拍賣、交易、移轉等程序以及未來額度的管理方法,這也代表台灣的碳權交易將正式實施。
(延伸閱讀:)
碳交所不是為了賣碳權 重質不重量
本次首批上架的碳權專案類型包括潔淨水源、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沼氣發電等,吸引27家業者搶進,如果算上旗下子公司則有45家,包括台灣金控、特力集團、開發金控、奇美實業、台積電、元大金控、國泰金控、玉山金控、富邦金控、中信金控、永豐金控、台新金控、合庫金控、兆豐金控、長榮海運、南緯實業、第一金控、中華電信、中鋼、華邦電、華南金控、日月光、鴻海、南寶樹脂、國票金控、聯電、萬海。
林修銘受訪時強調,國際上碳權計算、交易多以「1000噸」為單位,台灣碳交所則是以「噸」為單位,這也反映碳交所不是為了要賣多少碳權,而是促進企業符合國際供應鏈與ESG要求,重質不重量,希望發揮以大帶小的效果,實踐淨零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