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味」/台灣美食響全球 支撐的餐飲政策該是什麼樣貌?

發表於 2024-12-21 00:00 作者: 區塊鏈情報速遞pro

走進饒河夜市,迎面而來是臭豆腐、胡椒餅及烤香腸的撲鼻香味,耳邊傳來嘶嘶作響的炸雞排油炸聲,以及看到觀光客人手一杯、嘴巴停不下來的珍珠奶茶。這些讓觀光客羨慕的美食天堂,其實是台灣人的日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以食為天,台灣食物舉世聞名,曾有來台錄旅遊Vlog的外國觀光客強調,「來台灣可以不花時間逛街、去夜店,但絕對要把時間留給早餐店、夜市」,一語道出台灣美食魅力。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近期也稱,鼎泰豐小籠包與台積電半導體名聲響徹國際,可稱是「最強軟實力工具」。

台灣美食好不好喫相當主觀,但客觀的數字同樣,印證台灣餐飲的好表現。

據經濟部統計,台灣2019年餐飲營收高峰達7874億元,2020年、2021年受到疫情衝擊出現衰退,2022年觸底反彈,超越疫情前水準,並在去年首度突破「兆元大關」,達到1兆19億元,創歷史新高。

據最新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台灣餐飲業今年前10月營收為8558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率為3.1%。今年餐飲營收不僅有望再站上兆元,更非常有機會再破紀錄。

餐飲業不僅營收上創造佳績,更是對我國就業、薪資有巨大影響力;伴隨著餐飲一家一家開,餐飲也大量吸引勞力,以及各餐飲為了搶人才,也要拿出更高待遇。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今年10月餐飲業受僱員工數已達45.1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1.7萬人,創歷史新高;餐飲業1至10月平均總薪資為3.81萬元,同樣創下有統計以來最高。

綜合各項數據,稱今年是台灣餐飲業史上最風光的一年,一點都不為過。
 

▲據最新批發、零售及餐飲業營業額統計,台灣餐飲業今年前10月營收為8558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年增率為3.1%。(製表/記者鍾泓良,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
台灣餐飲蓬勃發展 背後卻無明顯餐飲政策撐腰

然而,台灣餐飲業能有好表現,多是仰賴自身體質及市場發展,其背後並無國家級餐飲政策支撐。

反觀亞洲鄰國,泰國在2002年推提出「世界廚房」(Kitchen of the World)計畫,從源頭培訓餐飲人才,提供貸款鼓勵泰國人到海外開泰式餐廳。

泰國政府更派出國家級美食鑑定團定期出訪海外泰式餐廳,只要符合菜單60%以上是正統泰國菜、廚師接受過泰國飲食培訓等,就可以頒發泰精選(Thai Select)認證,等於是泰國政府認證的道地「泰味」。

初期泰國海外餐廳約5500家,計畫推動20年,現已經達到2萬家以上,家數翻3倍。

另外,Netflix知名韓國美食節目《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讓全世界癡迷韓食。但早在2010年,韓國政府就成立半官方機構「韓食財團」,其任務包括研究韓食傳統及歷史根源、確立韓食料理正統性,及在海外推廣韓食,近年便倡議把「韓式泡菜」正名成「辛奇」。

韓食財團向全球推銷韓食手法相當有「韓風」,搭配近10年吹起的韓流,規劃出實境節目、綜藝活動推廣韓食,更結合知名韓劇《大長今》推出韓食食譜,將韓國宮廷料理搬到現代菜桌上。

韓國政府更發下豪語,全球韓食餐飲規模要從2021年的152兆韓元(新台幣約3.63兆元),在2027年翻倍成300兆韓元(新台幣約7.16兆元),海外韓國餐廳更要成長至1.5萬家。

▲泰國海外餐廳約5500家,計畫推動20年,現已經達到2萬家以上,家數翻3倍。(圖/翻攝自Amazingthaitour)

餐飲政策曇花一現 直到「他」上台後才再重視
當各國長年都汲汲營營推動餐飲政策時,台灣政府又做過哪些努力?

台灣行政院經建會(國發會前身)曾在2010年,與韓國政府同期推出「台灣美食國際化行動計畫」(Gourmet TAIWAN),列為十大重點服務發展項目之一。

該計畫參考日本、泰國、韓國等國餐飲政策,希望將台灣美食可以更具有國際競爭力,以「在地國際化」及「國際當地化」,作為啟動台灣美食國際化推動2大軸心,主導單位為經濟部商業司(商業署前身),4年預算總計11.01億元。

該計畫目標在2013年達成4大指標,分別為國內外展店新增3500家、新增1萬個就業機會、國際美食品牌新增20個,以及促進民間投資20億元。

國發會追縱計畫成效,發現期間新增家數達4494家餐飲、創造就業機會達近3萬、國際美食品牌新增至24個,達成率約120%;民間投資更高達196.3億元,比目標多出近10倍,可說用少量預算就達到超凡效果。

可惜的是,這項成功計畫並沒有延續,政府也沒再端出國家級餐飲政策,餐飲政策陷入長達10年的空窗期。

一直到今年5月20日,賴清德政府延攬崇越集團董事長、安永鮮物創辦人郭智輝接任經濟部長才出現一絲轉機。

郭智輝5月30日在首場對外記者會簡報中,除了準備預料內的能源、產業政策,也驚見「4年米其林500顆星」的餐飲政策,有意輔導國內具潛力或引進國外星級餐廳,吸引觀光客來台灣品嘗美食。

當被問到,能否期待經濟部對餐飲業大破大立?他回覆,台灣現在普遍希望能買到平價食物,但他期望來台灣旅客有機會有更高額消費,這中間包括提升服務、用餐環境,奠定較高質量,藉此提高產品價格及收益。

想把台灣打造成「24小時美食島」 先從優質、高質做起

對於政府過去餐飲政策,商業署副署長劉雅娟受訪時解釋,從Gourmet TAIWAN後,台灣政府一直維持餐飲業國際化輔導項目,期間都由餐飲服務業主管機關商業署負責,只是配合不同業者需求、時空背景有所變化,並不能說毫無政策。

她舉例,疫情前主要帶著餐飲業者參加國外展會媒合國外廠商,或是搭配國外行銷,把我國產品銷出去;2020年疫情時,餐飲面臨禁止內用,政府就協助業者開發調理包,至少做到「物出」(產品輸出),等到疫後再重啟店出(海外布局)的可行性。

然而,台灣內需市場最多就2300萬人,因此郭智輝上任後,商業署則開始推動「境內關外」,把「航程2至3小時」的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周邊國家人民也納入我國內需消費市場,也將台灣餐飲「優質化」、「高質化」列為政策兩大重點,吸引世界走進台灣。

這段期間,經濟部正在籌備「美食繁星計畫」及「美食地圖」,把許多亮點美食都涵蓋在裡面;相關訊息也與觀光署同步,融入觀光路線,搭配國內國際展會、演唱會,讓觀光客來台可邊玩邊喫美食,企圖打造台灣成為「24小時美食島」。

實際上,類似手法已逐步拿出來練兵。今年9月在台灣舉辦的國際半導體展(SEMICON)吸引全球8.5萬半導體白領人才,經濟部便安排接駁車,將這些人潮從南港展覽館拉車到信義區百貨、台北市知名餐廳,來台參展更促進國內餐飲消費。

針對餐飲優質化,經濟部也規劃舉辦美食餐廳競賽,希望選出優質美食餐廳。當被問到這與台灣長年舉辦的「牛肉麵節」、「滷肉飯節」有何區別?劉雅娟表示,這些優良餐廳不僅要滿足國內消費者,「這些最厲害的人一定是要幫忙台灣美食形象帶到國外去,所以必須有國外能見度。」

而在推動餐飲高質化,她解析,台灣許多街邊小喫都講求「俗又大碗」的高CP值、銅板美食,但要發展成產業就必須提升整體價值,「價值提高、業者賺錢,才可能有擴大營業或是到海外發展,也更願意給員工更高薪資。」

為了讓消費者更願意埋單,經濟部從品牌、環境優化,菜單、餐點全部都協助設計,再引進電子消費系統等,讓小喫店質感有所提升,消費更便利。

▲本身經營餐飲業的郭智輝,被認為是讓政府重新注重餐飲政策的關鍵人物。(圖/記者許家禎攝,2024.5.30)

尋找什麼是台灣味?經濟部:用與台灣更有連結方式推廣
身為主管機關,又期待餐飲政策達到什麼效果?劉雅娟總結,部長希望台灣成為一座美食島,無論是來台灣旅遊、工作,「他一定要來嘗台灣的美食。」

她則認為,華人圈菜系本身具有同質性,像想要靠宮保雞丁、東坡肉打響國際知名度,難免會被認為是中國菜。因此,她表示,台灣餐飲政策若要確立台灣意象,就必須要與許多傳統華人菜有所區隔,終究必須讓台灣這個品牌更明確化。

「我們要去找出什麼是台灣味?」,她相信有朝一日不僅僅是用很好喫來推廣台灣食物,也能像泰食、韓食一樣,用與台灣更有連結的方式,推廣數一數二的台灣味。

關鍵字

標題:打造「台灣味」/台灣美食響全球 支撐的餐飲政策該是什麼樣貌?

地址:https://www.coinsdeep.com/article/19026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你可能還喜歡
熱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