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 新冠疫情以來,封城、供應鏈瓶頸及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全球原物料和能源價格攀升,民生物價飆漲,然而台灣通膨卻可以逆勢持平在 2 ~ 3% 左右,最新台灣,難道台灣的通膨數據也是包著糖衣的謊言?還是民眾其實並未搞懂 CPI 編製邏輯與實際涵義?本文為您解析台灣通膨的五大迷思。
本篇文章我們將依序回答下方五個問題,嘗試公允的解答用戶對台灣 CPI 的疑問,當然這是以現有可收集到的資訊為主。
問題二:為何 CPI 與民眾感受度差異很大?
問題三:為什麼台灣的 CPI 相對國外來得更低?
問題五:房價該被納入至 CPI 中嗎?房租通膨是否有被低估的可能性?
問題一:台灣通膨 CPI 權重如何編製?房屋權重是否過低?
解答:市場上認為台灣 CPI 中房屋權重相較於美國有過低的狀況其實並不存在,權重的決定是根據當時居民的消費狀況來調整的。
例如下圖中,美國 2021 年的消費支出中,房屋(Housing)佔比為 44.4%,其他依序為交通(Transportation)16.7% 、食物(Food)14.4% 、個人保險及養老金(Personal Insurance and Pension)8.1% 等,CPI 權重基本上也依序這樣的排序。
而觀察到台灣的家庭支出,在 2021 年時以「住宅服務水電瓦斯及其他燃料」的 24.6% 為最大佔比,若加上家具設備和家務服務,與住宅相關的消費支出則佔了 27.5%,食品飲料及菸草雖僅佔 17.8%,但由於飲食習慣改變,台灣人現今更傾向於外食(外食比例接近 7 成),若加上餐廳及旅館的佔比,在飲食相關的比重就高達 28.6%,因此整體 CPI 的權重事實上是與居民的消費模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