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資本利得=總報酬
股價的上漲,買入與賣出的價差,又稱作"資本利得"。很多人總會嘲諷:「一張不賣,奇蹟自來,最後帶著進棺柴」,事實是,當未來真的有現金需求,可以透過變賣股票來達成「變現」的動作,參考(圖一)與(圖二)就可以知道,一樣可以達到有「現金流」的目的,配息可以給你現金,自己賣股票同樣也可以達到一樣的效果。
很多人投資會追求每季或每個月可以透過股市獲得「配息」來達成所謂的「現金流」。事實上「現金流」在上述的舉例中表明,不僅僅是股利可以製造現金流,自主賣股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因此,身為一名聰明的投資者,對於投資的評估因素,應該著重於總體最終能否帶來豐厚的報酬!
#現金流可以「自製」,也因此投資人的首要目標應為投資的「總體」報酬率
#能獲得完整的總報酬(股利+資本利得),扎扎實實的戰勝通膨,才是真正的推進了你的財務進度!
市值型ETF相對於其他種類ETF之優勢
我認為的ETF的首選就是市值型ETF,也是ETF這項工具最初被發明的用途,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大盤型ETF」。為何是如此呢?因為它是受到最多國外機構經過大量數據測試與驗證後,最有效率的投資方式,可以讓你省下大量的時間進行操作,同時又能拿到最為豐厚的報酬。
大盤型ETF為何可以用最少的時間達到最高效益呢?可以從許許多多面向作解釋,依據《因子投資》一書所述,市值大盤可以將各式各樣的「風險」,最終均衡後,僅需承擔最為基本的「市場風險」。而這項風險可以帶來的「回報」可以從不同面向作檢驗。從持續性的角度,自1927年至2015年間進行的統計測試,發現隨著時間的拉長,它能夠戰勝通膨的機率會越高,也就是持有越久它越香。從普遍性的角度,根據書中引用的統計,只要你是資本主義為主的國家通通均適用。從可投資性的角度,因為買與賣股票時,會在買賣過程中會被課稅,又或是因為人為交易而產生的價差,往往會增加「摩擦成本」,而越貼近大盤持股的交易方式,「市值=發行張數×股價」,而市值加權的指數代表,當指數中一檔股票上漲或下跌並不會影響ETF是有否必要進行買入或賣出股票,因為股價變動時不單單影響市值,也影響了市值佔比,他們是等比例的。此種交易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減低「摩擦成本」。且透過ETF,因為是大公司幫你管理買賣等,所以會被政府抽取的交易稅等會比較低廉,得以最大程度的縮小投資的「成本」。0050的總管理費約為0.43%,006208的總管理費約為0.24%,比很多動輒管理1%的的基金,成本低廉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