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的一份文件,並稱該文件標誌著中國政府正在大力推進科技行業「清除美國科技」 、甚至將美國技術擠出中國。而且這份國資委在2022年9月發布的79號文件甚至只許高官「用眼睛看」、不許複製外流,國資委官網上雖然也有一份「79號文件」,但發表時間卻是2022年4月、內容與爆料者所述大不相同,外媒所稱的「79號文件」似乎確實不曾對外曝光。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79號文件」提到金融、能源等領域的國有企業,要在2027年之前換掉IT系統的外國軟體。雖然美國科技巨頭一直在中國蓬勃發展,以電腦、操作系統及軟體協助中國工業崛起,但在中國推動自給自足之際,領導人出於國安的擔憂,自然希望切斷這種關係,並且使用中國的自助餐代替。《華爾街日報》稱,包括戴爾(Dell)、IBM和思科(Cisco Systems)的大部分設備,已逐漸被中國競爭對手的產品所取代。
《華爾街日報》分析「79號文件」的發佈時間(2022年9月)恰好是美國正在收緊晶片出口,國資委則透過文件要求國企每季提供報告,說明他們在電郵、人資和業務管理方面汰換外國軟體的進展。在中國最大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60多家都屬於國企系統,2022年中國國有部門的公共採購支出超過人民幣48兆元,「79號文件」顯然要利用這種購買力來支持中國的科技公司。不過包括國資委和國務院,都沒有回應《華爾街日報》的置評請求。
《華爾街日報》稱,就其看到的數據、文件、還有採訪對象的說法,國企確實盡力增加對國產品牌的採購,包括銀行、金融經紀公司和郵政系統無一例外。不過知情人士也承認,中國品牌有時確實不那麼好用。而這種推動「技術國產化」的行動被稱為「信創」,也就是「資訊技術應用創新」。在與美國的科技與貿易戰不斷升級的情況下,美國已切斷許多獲得美國技術的管道,因此「信創」政策變得更加緊迫。根據兩會周二發布的預算報告,中國中央政府計劃今年將科技研發支出增加10%(去年只增加了2%),至約51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