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台灣選舉中,年輕選民一直被認為影響選舉結果的關鍵因素,候選人也一直把年輕選民當做訴求、動員的重點。上個月凱道716集會也是白色陣營對年輕選民動員的一項測試。而年輕人關切公平正義的價值觀,以及具體面臨的就學、居住等經濟壓力問題,也成了各候選人著力重點。到底年輕選民會是決定2024總統大選結果的最重要變數嗎?而針對年輕選民關注議題,候選人提出政見處方能否獲得認同?
就整體選民的年齡層比重而言,55歲以上選民約佔四成是最大群體,年輕選民並非人數最眾,那為什麼年輕選民被重視?2016年和 2018年兩次選舉,年輕族群是不太出來投票,而在2020年卻被成功地被動員出來投票(尤其是年輕女性),因此年輕選民的動員成了關注重點。此外,一個政黨要具有發展性、未來性,當然要吸收社會新血,年長的選民價值觀和投票行為已較定型,而年輕選民可塑性大、容易轉變支持對象,因此成了政治菁英訴求的重點。
年輕選民的困擾父母也在意
而就台灣民意基金會六月國性調查顯示,20-34歲受訪者的政黨支持度,民眾黨贏過民進黨與國民黨都超過20個百分點;55歲以上,民進黨則反過來壓倒性領先民眾黨20個百分點,也領先國民黨5%。就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而言,他已經穩穩掌握55歲以上這群人數最眾的選民,若能再像四年前的蔡英文一樣成功動員到年輕選民支持,他就能穩穩當選。相對的,目前最受年輕選民支持的柯文哲,他若要想向高年齡層進攻、瓜分民進黨的選票,難度更高,因為這群人較不容易改變既定的傾向偏好。
在學貸問題上,賴清德提出對私立大學每人每年補助二萬五千元學費的政見,這的確是個具體而有效解決私校生經濟壓力的方法。台灣的高等教育造就了享有好經濟資源、社會資本的青年進入學費較低、設備師資較優的公立大學;相對的,社經條件較差的則較多進入各種條件都不如公立學校的私校,許多私校生只得申請學貸支付高額學費。這造成了妨礙社會階層流動的惡性循環。而賴清德的補助私校學費政策的確可以幫助打破這種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