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日前宣布投入2024年總統大選,雖然他自詡財經專業,但在這場記者會上喊出的口號,仍然遭人質疑其可信度,其中一句「我保證有能力,讓新政府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一倍」,更讓外界譏諷堪比詐騙集團的廣告。
「台灣經濟狀況急遽衰退,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將下修至1.95個百分點,全年『保2』無望。我懂財經,並擁有經營能力,我保證有能力,讓新政府的經濟成長率超過一倍!」
姑且不談可能性,其實這段說法就有一些瑕疵。首先,「百分點」與「%」的意義並不一樣,我們通常會說「經濟成長率為百分之1.95」,或是更白話地說「1.95趴」,只有在這項數值發生變化之際,才會以升降、增減幾個百分點描述。
其次,「1.95%」這個數字是主計總處,由於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只剩1.45%,比起5月預測少了0.37個百分點,如果下半年預測沒變,據此估算的全年經濟成長率。
(延伸閱讀:)
這是「GDP翻倍」嗎?
有些人將郭台銘這段談話直譯為「GDP翻倍」,如此解讀其實不太精確,因為GDP是國內生產毛額,經濟成長率則為經過物價平減、擰掉通膨水分的實質GDP成長率,兩者並不相同。主計總處預測今年台灣名目GDP為新台幣23.35兆元,經濟成長率為1.61%,「保2」落空的說法正是由此而來,只是長年以來大家慣用GDP混為一談,也就見怪不怪了。
舉例來說,2020年新冠疫情禍亂天下,有人讚揚「台灣GDP冠居亞洲四小龍」,今年第一季則有人稱「台灣GDP在亞洲四小龍墊底」,這類說法都不夠精準,即便當時的經濟表現再怎麼亮眼或慘淡,台灣GDP規模都比不上韓國,但也不至於輸給香港、新加坡,原意想要表達的是經濟成長率,卻簡化為GDP,難免造成誤解。
再舉一例,某位財經專家曾在2020年撰文指出:
「全世界第二季GDP只有中國、越南是正成長,其他都是負值,台灣的負0.73%,在全球排名第三,比美國負32.9%、日本負27.8%、歐元區負12.1%,或是比新加坡、南韓、香港,甚至是一向高成長的東恊各國,台灣都顯得出色。」